横渠书院:传承关学 服务大众

2024年04月16日 西部法制报

张载像

拜师礼,是古代学子向师长虔诚致敬的规范礼仪,是尊师、敬师的崇高礼节。

中国关学图书馆一角。

  横渠书院源于北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的讲学之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张载一生殚精竭虑,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关学思想体系,铸就了中国历史上哲学和教育学的辉煌。他不仅怀有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亲民爱民的赤子之心、复兴民族优秀文化的毕生誓愿,更有谋求国家长治久安的宏韬大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深刻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追求,即家国情怀、民本思想、文明传续、继往开来。

  张载生活的青年时代,北宋的西北边境常常遭到西夏的骚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18岁的张载报国心切,开始钻研兵法,后精心编写了《边议九条》,详细阐述了巩固边防、御敌保国的方针策略。

  张载不仅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谋略,更有身先士卒、抵御外寇的精神和作为。48岁的张载迁任渭州军事判官,他对北宋王朝在军事上失策失误所造成的内忧外患的困境深表痛心,认为只有坚决进行军事抗击,才能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确保百姓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张载创立了《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

  张载考中进士后,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在云岩,他奉行敦本为先,以教化为主、善俗为务,以辅政事。他十分重视改变社会陋俗,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树立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在每月召集乡老聚会时,他总是反复叮咛到会的人,一定要将县衙里发出的教告(即告示)内容告诉给所有的乡民百姓,确保不识字的人和儿童也都能够得知。由于张载政令严明、办事认真,而且以身作则、垂教化民,云岩一带风俗为之大变,人民敦厚淳朴,社会风气日益好转。

  熙宁变法期间,张载辞官回到家乡眉县横渠,整日讲学读书,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为了解决当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的矛盾,张载置地买田,带领学生进行井田制实践,按照《周礼》的模式,将土地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并开始兴修水利,根除水患。

  晚年的张载虽然心力交瘁、疾病缠身,但他仍以诗书为乐,孜孜以求,著书立说,勤勉不已,逐步建立起了博大精深的关学思想体系。

  在张载的影响下,他的弟子吕大钧、吕大临等继承了“以礼为教”的传统思想,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规民约——《吕氏乡约》;弟子游师雄、种师道、李复等深谙军事、精通兵法,驰骋沙场、报效国家;张载的弟弟张戬受哥哥的影响最大,考中进士以后,先后在河南、陕西等多地为官,他以兄长为楷模,以德为先,勤政爱民,深得当地百姓厚爱;张载的儿子张因也深受父亲影响,甘愿赴汤蹈火,与敌寇殊死相搏,最终壮烈牺牲。张载的后世中许多人都秉承先祖遗志,热血报国,体恤民情,传承经典。

  张载创办的横渠书院,成为当时著名的书院之一,不仅为北宋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而且后期一直作为书院被沿用至今。

  书院秉承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志向,以“传承关学,服务大众”为宗旨,致力于张载关学文化的研究、传承与传播,在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图书出版、推广普及、研学旅行及项目建设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果。

  书院设有中国关学图书馆,藏书十万册。建设六艺坊和非遗陈列馆,已接待近百万名游客、研学生。目前与全国3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及200多名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相继开展了数十次学术活动、数百场研学活动,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实训实践基地、创作基地、研学基地等近40块牌匾。

  横渠书院书系已出版《关学导语》《画说张载》《正蒙意译》《张载思想讲演录》《张载思想研究》等30余种关学研究、普及图书。策划制作的广播剧《张载》,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播出,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六艺坊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君子六艺文化展览体验中心。坊内设有君子六艺馆、健康体育馆等综合体验场馆。馆内采取文图展示、实物场景、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方式,可在两小时内体验中国君子六艺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开展200余人的大型培训活动和600余人的体验活动。 赵军良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