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秦岭非法穿越治理新路径

2025年06月05日 西部法治报

  非法穿越者在秦岭东梁搭帐篷露营,高山草甸被踩出小径。       通讯员 董宏亮 摄

  本报记者  高虎  通讯员  文玺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非法穿越秦岭的现象日益增多。非法穿越不仅破坏秦岭的生态环境,威胁珍稀动植物的生存,还对穿越者自身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同时也给救援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围绕这一难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汇聚多方智慧,探讨秦岭非法穿越治理新路径。

  嘉宾:

  龙林太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叶新平  (陕西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

  张杉(化名)  (资深户外俱乐部负责人)

  侯卫星  (“益心为公”志愿者)

  刘艳容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第三检察部主任)

  记者:目前我省针对秦岭穿越制定了哪些具体的政策法规?出台这些政策法规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龙林太:目前我省针对秦岭穿越制定了《陕西省旅游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明确禁止擅自进入海拔2000米以上核心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地。政策出台背景是近年来非法穿越导致生态破坏频发,为保护秦岭生态安全而制定的。条例还规定,在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内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勘查项目,需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省政府审定。

  记者:在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如何对穿越行为进行监管?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龙林太:工作中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张贴禁止令,利用“林长+公检法三长”协作机制,检察机关对违规户外公司提起诉讼,法院签发禁止令,要求停止非法活动并赔偿生态损失,同时,加强入口检查、法治宣传,形成监管合力。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区域协作、信息共享、定期会商、预警应急、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机制,共同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记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秦岭非法穿越治理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龙林太:工作中最大挑战是社交媒体渲染冒险文化,刺激非理性探险。在治理中已成功劝返数千人,处罚多家户外公司,如西安艾斯洛克公司被禁并赔偿2万元。未来,计划深化跨部门协作,推广生态教育,引导公众通过开放的景区亲近自然,平衡保护与需求;同时,继续加强多部门协作,利用“林长+公检法三长”协作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记者:非法穿越会对秦岭的生态环境,如植被、野生动物、水资源等造成怎样的影响?

  叶新平:违规穿越会导致植被踩踏、土壤侵蚀,如黄花葱等物种减少;干扰野生动物迁徙,破坏水源涵养功能,甚至需要万年来修复。而非法穿越者常因缺乏专业装备和路线规划置自身于险境,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从专业角度看,目前秦岭非法穿越治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叶新平:当前措施科学但需细化,如加强缓冲区管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严惩组织者。同时,应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规体系、强化项目支持、建立智能巡护监测系统等,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

  记者:秦岭的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叶新平:秦岭是关中水源地,植被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它的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饮用水质量及区域气候。长期踩踏、乱丢垃圾、外来植物侵入等行为,对核心保护区带来严重危害,影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记者:在规范穿越行为的同时,如何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实现生态保护与户外活动的平衡发展?

  叶新平:建议划分开放体验区,推广自然教育路线,引导公众科学参与。同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推广可持续旅游、强化环境管理、加强环保教育等,以实现生态保护与户外活动的平衡发展。

  记者:组织秦岭穿越活动时,如何确保活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要求?

  张杉:组织活动前要严格备案,避开核心保护区,向参与者普法并购买保险。俱乐部须审核会员资料、组织合规活动、配备合格领队,确保活动符合政策法规要求。

  记者:在引导穿越爱好者遵守规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杉:通过合同约束、领队培训、装备检查等措施,确保合规率,同时,鼓励会员参与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记者:从行业角度看,目前秦岭非法穿越治理存在哪些问题?对规范穿越活动有哪些建议?

  张杉:建议完善备案流程,加强路线分级管理,避免“一刀切”。同时,应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旅游业向高品质、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记者:公益组织如何参与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哪些穿越行为会对自身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侯卫星:公益组织通过劝阻非法穿越、协助救援、清理垃圾等方式参与生态保护。野外非正规路线穿越可能遭遇迷路、恶劣天气、野生动物攻击、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如果在缺乏专业装备和训练的情况下进行穿越,会导致突发状况时无法自救。

  记者:公益活动目前遇到哪些困难?穿越行为会给救援工作带来哪些压力?

  侯卫星:在开展“秦岭守护者”行动中,我们面临人手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救援工作中,事发地点隐蔽,往往是偏远、信号覆盖差的区域,导致救援人员难以快速定位,且救援队伍需在复杂地形中徒步、攀爬,耗时耗力且自身面临风险。还有部分穿越者未提前报备路线或携带通信设备,导致救援初期无法掌握具体位置、人员数量及险情程度。最后就是大规模搜救可能需要多部门协作(消防、公安、医疗、民间救援组织),涉及人力、物力、资金的大量投入,若最终无果还可能引发公共资源浪费的争议。

  记者:陕西检察机关有哪些针对治理非法穿越秦岭专项工作的整体部署?

  刘艳容: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确定了开展专项行动的时间节点与重点区域等。

  陕西省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联合公安、林业部门,建立线索共享机制,重点打击组织者;检察机关联合林业部门、秦保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排查线索、锁定组织者、联合执法,打击非法穿越活动。

  记者:在治理过程中有哪些具体行动?

  刘艳容:今年通过大数据排查锁定违规俱乐部,联合执法查扣装备,已立案8起,发出禁止令7份,法院判决6起。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用严格执法形成强大震慑。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