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25日
一张暖暖的身份证

  本报记者 梁爽

  初冬的清晨,空气中透着寒意。11月16日,西安公安浐灞分局十里铺派出所副所长吴向东早早就来到所里,和同事刘婷、陈晨收拾着行装。相机、背景布、笔记本电脑、指纹录入设备……今天,他们要赶往40多公里外的蓝田县,跨区上门为一位19岁的小伙子办理二代身份证。

  就在十多天前,吴向东和同事们发现,辖区里有一位从来没有申领过居民身份证的群众在户籍信息里,不但找不到关于这位小伙子的详细信息,甚至连相片都没有。“他为啥不办身份证呢?”“是不是有啥特殊情况?”“没有身份证他咋正常生活?”带着心里关切的问题,派出所的民警们开始在社区走访。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这位居民的母亲陈女士。

  原来,陈女士的孩子是位重度残障人士。她的孩子小王虽然户籍在十里铺派出所辖区,但为了方便照料,一直生活在蓝田县的外祖父家里。由于长期“人户分离”,加之身体健康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王一直没有申领居民身份证。

  小王的特殊情况引起了十里铺派出所领导班子的高度关注。他们立即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取得了联系,并和陈女士约定,上门为小王采集申领身份证的各项信息。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上午10点多钟,正是冬日的暖阳浅浅地洒在人们身上的时候,吴向东和刘婷、陈晨赶到了蓝田县小王外祖父的家中。尽管出发前,他们预判过这次离线采集信息的难度,但开始采集工作后,他们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

  由于小王常年瘫痪在床,双手的指纹已经变得很不明显,吴向东和同事们只能和家属一起轻轻托着小王的手腕,捏住手指在指纹录入设备上反复地捺印。为了提高识别率,他们像绣花似的擦拭录入设备,调整捺印位置,不断耐心尝试,终于成功地采集到了全部指纹信息。为了拍摄一张符合标准的证件照,他们将背景布铺在小王身后,细心地用衣物垫衬着取景的高度、角度,先连续抓拍再仔细筛选,在几十张照片中选出面部特征清晰、姿态端正的照片。

  忙碌了一个多小时,吴向东和同事们完成了这次身份证信息的离线采集工作。看着民警们细致耐心服务的身影,陈女士热泪盈眶。“有了身份证,我们就能给孩子申请社会救助了。警官们,谢谢你们了!”她感激地说。

  在蓝田县告别了陈女士和小王,吴向东他们马不停蹄,立即返回了十里铺派出所,及时提交上传了人像、指纹、基本情况等信息。“我们采集到的信息都通过了检测核验,很快小王就能有自己的身份证了。”吴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