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12日
兴平: “四个一”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本报记者  郭朝霞 通讯员 鲁娅

  8月24日,兴平市被授予“2023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荣誉称号。这是继2021、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平安市(县)”称号、取得平安铜鼎之后,兴平市在社会治理领域获得的又一殊荣。

  近年来,兴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四个一”推进机制,建设综治中心和“七室一院”,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盘棋”谋划推进  

  兴平市始终坚持平安第一责任,成立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平安兴平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推动治理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兴平市创新推行“三包一联”工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街道)、科级干部包村(社区)、村干部包组包户包人,50户确定1名联户长包抓基层治理相关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责任体系;创新举办全市社会治理工作擂台赛,13个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现场晾晒成绩,接受有关领导和“两代表一委员”打分评判,对成效突出者予以奖励,激发了基层工作者的激情和热情;创新搭建一线工作平台,选派1000余名干部下沉村(社区)开展“双报到·为民行”活动,把党组织建在小区楼栋、业委会、物管公司等,依法按程序把讲公道、善管理、有情怀的优秀党员选进业委会,建立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管公司“三方联动”机制,推动党员服务和治理前端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一张网”布局落实

  兴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用网格将服务和管理融为一体。做实网格设置,优化整合基层党建、平安建设等各类网格,农村以50户为单位、城区以300户为单位,将全市13个镇(街道)、181个行政村、21个社区,科学划分为766个网格,实现全域治理一张网。

  兴平市配强网格力量,为每个网格配备总网格长、民警网格长、专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和志愿者,将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调处、法治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融入每个网格单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2023年,兴平将新招聘的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充实到网格员队伍,基层网格化治理力量明显增强。

  兴平市深化网格服务,投资500余万元率先建成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将日常66项便民服务事项统一纳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访民情解民忧、“爱心敲门”等活动,多方发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累计为群众代办帮办事项4.3万余件。

  “一条线”闭环运行

  兴平市创新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巡查发现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会商研判机制、倒逼问效机制,实现了基层治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反馈问题的线条化顺畅运行。

  兴平市定期研判处置,对社情民意、重点领域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点等信息,及时研判分析,制定对策措施,依法妥善处置,防止发酵升级。坚持闭环管理,建立网格员收集或群众反映问题、登记入册、分析研判、确定责任、分流转办、部门处理、结果反馈、办结回访、结果归档“九步骤”闭环管理工作流程,推动问题解决“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强化激励保障,划拨专门经费解决网格员工作困难和待遇保障,关心厚爱政法队伍,及时配齐配强政法单位领导班子,建成并启用市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市人民法院新审判大楼,改善了政法相关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技防、物防水平,切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体化”提升效能

  兴平市坚持自治、德治、法治、智治 “四治融合”,人防、物防、技防 “三防并举”,关注民情、改善民生、发展民主、维护民安、促进民和。兴平市以自治固本,在全市各村建立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身边问题;以德治润心,广泛开展“平安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兴平人”等评选活动,营造化风成俗、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先后评选平安家庭1万余户、道德模范320人、最美兴平人260人;以法治护航,向全市各行政村下派民警、律师,常态化进驻“法官工作室”,建立以镇办政法委员为组长的政法工作专班,大力运行“1333”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及时研判风险隐患,妥善处置矛盾纠纷,努力将市域打造成重大风险隐患终结地、镇村打造成一般矛盾纠纷终结地;以智治提效,打造涵盖23个子系统的乡村治理智慧平台,对全域人、事、物等各类信息实时感知、统计调查、研判预警、联动处置,全市重要路段、重点村组实现可调度监控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