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耀州窑非遗刻花工作室刻花师在刻花。
本报记者 刘鸯 文/图
铜川因矿设市、因煤而兴,曾被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今,铜川市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10月29日至30日,陕西日报社“高质量发展铜川行”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走进铜川,聚焦铜川特色产业、生态环保、中医药发展等领域亮点工作,深度探访这座城市的逐绿前行之路。
“循环经济” 推动转型发展
“我们公司已发展为国际上极少数可批量生产磷化铟多晶材料的厂商之一,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认可。”10月29日,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一凡介绍说。
陕西铟杰公司致力于以磷化铟(InP)为主的高品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公司拥有高度自动化的半导体材料智能化工厂,包括百级无尘封装车间、万级无尘生产车间的恒温恒湿高标准化厂房,共计5000余平方米。公司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先进计算流体力学(CFD)在精密控制长晶领域的应用技术,实现了磷化铟多晶生产过程中关键的精密控温和自主压力平衡目标,先后申请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余项。
位于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陕西美鑫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铝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公司,经营有铝液销售、煤炭销售、有色金属及非金属冶炼加工等。其中,“玉华牌”重熔铝锭被评为陕西名牌产品、中国铝冶炼行业著名品牌,并获准在上海金属交易所注册交易,畅销全国及海外部分国家及地区。
“铝的冶炼过程中,51%的成本是用电成本,用电成本降下来了,总成本就降下来了。”陕西美鑫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克峰介绍,公司通过煤、电、铝一体发展,带动了铝产品成本下降,对于园区下游铝深加工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也有帮助。
铜川市通过打造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以铝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条煤、电、铝、铝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形成铝产业链,成为铜川市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名片。
线上“出圈” 古今遥相呼应
当耀州瓷遇到“云端”市场,古老的陶瓷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10月29日,在耀州窑文化基地,记者看到了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精心搭建的直播基地。据介绍,10月9日开播首日,销售单品1.1万单,总销售额240万元。
“双刀刻花中的第一刀是竖刀,可以画出纹饰的外轮廓;第二刀是剔刀,剔掉外轮廓以外的泥胎,从而形成了一个深浅的落差变化。到时候烧制过程中的积釉(薄厚),就有了釉色深浅的变化,体现了纹饰的灵动性。”耀州窑非遗刻花工作室讲解员王静说。
耀州瓷是北方青瓷刻花之冠。耀州窑文化基地以传承与发扬古代耀州窑传统技艺为宗旨,注重培植耀州窑烧造技术传承人、工艺大师队伍,打造了耀州窑非遗工坊独创空间,内含耀州窑非遗手工成型、利坯、工艺装饰、烧成技艺全流程非遗空间,配套建设了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直播大厅、非遗作品展示区等功能区。基地现有各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50余人,园内各级大师秉承传帮带精神,以名师带徒模式,培养陶瓷接续人才百余人。
此外,位于基地工业陶瓷产业园的陕西澳华瓷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耀州瓷遥相呼应,形成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新格局。公司是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主要生产电力熔断器大型结构瓷生产的领头企业。公司投资建设了年产3000吨氧化铝特种陶瓷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对成型、打孔攻丝、焙烧等工序进行技术升级,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
民生为本 向绿而行善治社区
铜川处处有文化,遍地是故事。10月30日,采访团走进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秀房河薛家寨景区的秀房河(薛家寨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该项目综合治理面积52.99公项,其中绿化面积43.44万平方米,将过去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疏的河岸,打造为集生态保护、红色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四位一体”的景区休闲廊道。
离开秀房河,走进铜川市咸丰路街道锦园社区,采访团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梦辰讲解了社区的发展与现状。
“我们不断探索社区与物业党建联建、双向交叉任职方式,将物业的党支部书记、党员或部门负责人聘请到社区,担任兼职党委委员,把过去的两条线变成了一根针、穿成线,共同为社区群众服务。”王梦辰介绍。社区探索推行“社区党委委员与物业支部委员交叉任职,双向进入相互融合、为民服务相互监督、每年年底相互评议,最终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双融双督双评一满意”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模式,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锦园社区是铜川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区,有99栋楼宇6804户1.3万余人。近年来,锦园社区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形成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化共建、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主要内容的“三张清单、四化共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在社区内、邻里间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