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5日
西安市周至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法院专员”机制
做好群众的知心调解员

  王琪 张伟

  乡里乡亲,家长里短,生活中难免磕磕绊绊。如今,在周至,一旦发生矛盾纠纷,乡亲们就爱找村里的“法院专员”。

  12年前,西安市周至县人民法院探索形成“一村一调解”工作机制,429名农村贤达担任委托调解员,实现了所有镇村(社区)全覆盖。两年前,周至法院将运行10年的“一村一调解”机制转化为“法院专员”机制,在全县253个村(社区)选聘了296名“法院专员”,协助法院开展诉讼服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将诉讼服务触角延伸到了村(社区)。

  “我有3个爸爸,生父、养父和继父。他虽然名义上是我的养父,但我一天都没有在他家生活过。相反,这么多年了,我名下的土地补偿都是他领的,地也是他在种。现在他瘫了,凭什么让我来养?”在“法院专员”李秋霞家中,小党(化名)激动地说道。

  1994年,小党出生于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小党的生父出事受伤后,养不起孩子,于是在村上的协调下,把小党过继给养父,户口也迁至养父名下。但是,当小党的生母屡次想把小党交给养父抚养时,养父一直拒绝。后来,小党的生母离婚后再婚,小党便跟着生母和继父共同生活至今。如今,养父70岁了,患有脑梗瘫痪在床,已不能表达真实意思。养父的堂弟便喊来了小党,想让她来赡养。

  “堂哥生病后,是我一直在照顾,但我也有自己的家庭。她是我堂哥户口本上唯一的亲人,我当然要叫她过来!”养父的堂弟道出了心中的委屈。

  “如何才能让大家解开心结,使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皆大欢喜?作为法院服务基层的触角,‘法院专员’有责任和义务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10月20日,谈起这起纠纷的解决过程,李秋霞说。

  周至法院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方面创建了“4385”工作机制,其中的“3”便是指三级联调。“法院专员”遇到解决不了的纠纷,可以联系村委会、镇政府以及县级有关部门,通过三级联动解决问题。

  “小党的养父现在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由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等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在周至法院立案庭庭长李进的指导下,李秋霞与村委会主任一同找到当地镇政府以及县级民政部门,商量解决办法,化解矛盾纠纷。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下,小党养父的堂弟照顾他最为合适,但最好要让当事人自己能想通和接受。

  随后,县、镇、村三级相关负责人与李秋霞一同,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力求解决小党养父的赡养以及其与小党的土地补偿纠纷等问题。

  在多方数次劝解下,最终,小党与养父堂弟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堂弟为养父的监护人,养父堂弟向小党支付了领取的土地补偿4000元,并同意把地交还给小党管理耕种;养父名下财产与小党无关,养父堂弟协助小党将户口分立。此次调解在当事人的一声声道谢中圆满落幕。

  李秋霞只是全县296名“法院专员”中的一个,这起纠纷的化解也只是“法院专员”日常调解工作的缩影。

  “从家长里短到法理人情,‘法院专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专治家事、琐事、烦心事。”周至法院院长马春哲表示,“法院专员”可以发挥“老娘舅”调解专长,方式更灵活,也更接地气,容易让对抗的双方放下心中的顾虑,敞开心扉。

  “我热心调解工作,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知识。被选聘为‘法院专员’后,周至法院组织‘法院专员’参加培训,资深法官为我们讲解生活中矛盾纠纷化解办法,还有法官组织我们加入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分享解纷办法,指导解纷工作,我现在调解纠纷更顺手了。”哑柏镇“法院专员”罗福平说。

  与此同时,周至法院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在抖音、快手上创建周至“法院专员”相关话题,话题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次。两年来,周至法院的“法院专员”累计化解纠纷8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