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群飞“有机”代言 共绘“三生融合”画卷

——陕西日报社“高质量发展看汉中”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洋县

2024年05月25日 西部法制报

  本报记者  张大鹏

  从世界仅存7只,到如今突破1.1万只;从洋县姚家沟,到洋县、城固、汉台、勉县等汉中7个主要分布活动县区、137个野生朱鹮夜宿地——朱鹮从陕西起飞,逐渐在浙江、河南等省分布,甚至翱翔于日本、韩国。这一濒危物种保护奇迹,成为了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这也是汉中及洋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当好秦巴“生态卫士”的见证和荣耀。

  5月17日,记者随陕西日报社“高质量发展看汉中”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走进洋县。

  洋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是国家首批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陕西唯一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县域面积77.5%位于秦岭保护区范围,森林覆盖率达68.6%。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朱鹮唯一的人工饲养种源地和主要野外栖息地,“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齐聚于此,全国罕见。

  在去华阳景区的途中,只见山林植被茂密、郁郁葱葱,蓝天白云下,一群群两翅朱红、姿态娇美的朱鹮或在天空翱翔,或在田间水边散步觅食,好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走在始于秦晋的傥骆古道驿站——被誉为“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的华阳古镇老街,这里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古街石阶、木雕门窗等古韵浓郁。绕镇的酉水河清澈见底,从山谷奔流不息,讲述着古镇变迁故事。“秦岭四宝园”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憨态可掬、嬉戏打闹。

  该景区2014年入选首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境内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自然风光凸显“高、寒、奇、险、秀”特点,珍稀动植物达2039种,被誉为“动植物天然资源宝库”。景区是集“华阳古镇”人文体验、四宝园科普游览、“龙吟峡”生态风光、红二十五军红色革命遗迹为主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目前正在实施高标准改造升级,力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助推全市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在朱鹮生态园区,占地10余亩、号称西北之最的朱鹮野化驯养大网笼,成为朱鹮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天然乐园,笼舍现有人工饲养朱鹮240只。该园是集科研、教学、保护为一体的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也是观鸟等综合性生态旅游区。洋县坚持不懈走保护野外种群、加强救助和人工繁育科研同步发展路子,并在朱鹮活动区域严禁施用农药化肥,使得朱鹮摆脱了濒危局面,书写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传奇,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

  “秦岭四宝”是洋县的独有代言,而有机农产品则是洋县靓丽的名片。

  近年来,洋县坚持生态立县强县,锚定打造“国家级有机生态产品供给基地”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三生融合”、全产业链开发,认证黑米、红米等有机产品15大类111种17.68万亩,成为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十佳县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有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洋县认证的有机基地面积稳居全省第一,认证的有机鱼、禽、蛋等产品填补了陕西省有机养殖的空白,建成了西北最大的有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有机厚朴中药材基地和有机牡丹基地;先后申报“洋县五彩米”“洋县黑米酒”2件地理标志商标,成功加入亚洲国际有机联盟,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朱鹮之原”集体商标2件、产品商标21件,打造了3个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了“朱鹮”有机品牌全覆盖,产品畅销全国多个地区。

  在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43户入园企业产品特色鲜明,科技及管理各有绝招。该园区由洋县有机园区、桑溪冶金新材料产业园、谢村循环产业园、移民搬迁产业孵化园和航空配件制造产业园“一区五园”组成,其中规上企业22户;建成了西北最大的有机产业集群,构建了食药制造、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3条产业链,产品涵盖米、酒、薯、药、菌、茶等10大类40余种,2023年实现总产值82.51亿元。园区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省级特色专业园区”等荣誉。

  通过推行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按照“合作社+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纸坊街道草坝村焕发了勃勃生机,实现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该村发挥地处朱鹮核心保护区的地域特色优势,着力打好生态有机牌,全村发展有机梨果3800亩、有机水稻油菜4600亩,实现有机产业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以上,同时延链补链,引进有机黑米稠酒、有机梨汁饮料、有机醋生产线,研发5大类17种有机食品,拓展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特色产业发展迅猛。该村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全国十佳有机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全国文明村”等,被中科院地理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