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迎
在数字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迭代时代,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法治人才,成为现代高校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为更好应对数字时代对法治人才培养的多重挑战,高校应着重培养具备九种核心能力的创新拔尖法治人才。
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掌握法学文献检索能力是数字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文献检索能力具备与否,决定了法治人才在研究疑难法学问题时所储存的“弹药库”资源是否充足。在数字时代,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法治人才尤其需要具备在海量的文献资源中快速、准确地检索并获取法律文献的能力。对此,高校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各类数据库、搜索引擎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献检索软件的使用技巧。高校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献来源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及时性、新颖性以及引用必要性的判断能力,以便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最富前沿性、最具权威性的内容。
文献批判性解读能力的培养。法学文献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一种类似于“淘金式”的文献知识吸收、观点提取、思维质疑、论证去伪存真以及思维再创造、推陈出新、化为己用的能力。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客观评价、不盲从、勇于实事求是地表达自身观点,对法学文献中的观点、方法和结论进行深入剖析,对其论证过程的合理性辨别真伪,提炼出关键信息。
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法学既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导向超强的学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案件中对其涉及的法律关系进行抽丝剥茧式地分析,考验着数字时代法治人才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对此,高校应采用“法律诊所式”教学方法教授案例分析课程,让学生掌握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案例中提炼法律关系、分析法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高解决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法条分析能力的培养。法条分析能力是数字时代法治人才研究法律问题、明晰立法制度设计宗旨所需具备的基本功。高校应在教学中强化法条分析和解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即使是在法条出现变更后,也能够通过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法条分析能力,及时实现深入理解新修订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高校应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关键概念、法条含义、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限制条件的能力,为新的法律实践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法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法学论文写作能力是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学术素养的重要体现。法学论文是法科生研究和解决法律问题、运用法律逻辑表达法律观点、提出创见性法律建议的集中展示。法科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学论文写作能力是评价高校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应侧重加强法学论文写作技能的教学培养,教授学生论文选题、摘要、引言、框架结构、论证方法以及文献引用等基本技能。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开展法学论文写作竞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未来法治研究奠定基础。
法律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法律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法律争论中定分止争。法治人才只有严格遵循法律逻辑三段论的推理,才能确保法律条文在法律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被正确理解和适用,才能正确识别法律案件的关键性争议点,提出具有说服力的法律意见,解决法律难题。高校应在法学教学中注重对法科生法律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强化法律逻辑课程的地位,引导学生遵循法律逻辑,严谨分析法律问题,让学生掌握法律逻辑推理的高阶技巧,从而为法律实践提供有力的逻辑支撑。
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字时代法学院的法科生需要学习两类东西,一类是大量的法律规则,即法律制度的内容设计及其原理;另一类是思考法律问题的高阶方法,即一些高阶的法律思维技巧和法律思想。法律思维能力蕴含着多重功效,能够帮助法治人才更为清晰地理解法律的本质和精神要义、开展及时有效的法律逻辑推理、正确适用法律解决复杂案件、强化论证说服能力以及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高校应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法律思维分析法律疑难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应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法律实践中锻炼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视野能力的培养。法律视野能力是数字时代法治人才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需求的必备法律素质。在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只有具备广阔的国际法律视野,明晰国内外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熟悉国际法律规则和国际惯例,才能从长远视野分析法律问题的潜在风险。高校应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开设国际法学、比较法学等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积极拓宽学生的国际法律视野,让学生关注国内外法治发展动态,了解不同法系、法律制度的特点,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域外经验支持。
法律情怀的培养。法律情怀对法治人才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激励意义,能够起到坚定法治信仰、激发学习法律并维护法律权威的动力、塑造未来的法律职业品格、提升法律人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弘扬法治文化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通过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法律、敬畏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情怀,树立为法治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