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近日,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对小红书平台实施约谈、责令整改等处罚措施。据了解,小红书被查的原因是“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
这则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用户关注。当算法推荐与商业利益形成灰色共谋,当明星琐事挤占公共议题空间,唯有依靠法治利剑破除流量至上的迷障,才能守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小红书热搜榜单的乱象,为的是追求用户停留时长和广告收益。平台通过算法强化“争议性”“猎奇性”标签,将明星婚变、网红争执等低质内容推上传播前台。这些不良信息不仅占用了公共网络资源,更对健康的网络生态造成了破坏,导致监管规则失守,平台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11条,在热搜等重点环节未有效防范不良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小红书首次触碰监管红线。自2018年以来多次约谈记录暴露出平台在流量诱惑与责任担当之间的摇摆。此次“从严处理责任人”的措辞,标志着监管部门已从单纯的内容审查转向全链条责任追究。
其实,网络生态治理并非无法可依。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36条,对平台在热搜管理中的失职行为实施处罚,明确将“热搜管理”纳入主体责任考核体系。这与2025年“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形成政策呼应,要求平台公示热搜算法原理、建立人工干预机制。从约谈、限期整改到警告、处理责任人的梯度化处置,这种穿透式监管直指平台管理层,倒逼其建立“技术+管理”的双重风控体系。
监管部门不仅关注个案处置,更注重网络生态修复。小红书启动的热搜权重调整、水军账号清理等整改措施,需在网信部门指导下形成长效机制,这与“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强调的“源头治理”“基础管理”一脉相承。
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网站平台作为信息内容传播的载体,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参照《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9条,完善用户注册、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制度,特别是针对MCN机构批量注册账号、制造虚假热度的产业链,需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切断“刷榜、引流、变现”的利益链条。监管部门应强化《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衔接适用,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联合执法机制。同时,需要激活用户参与的治理动能。通过“阳光跟帖”“网络举报达人”等机制,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监督。
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唯有将社会责任融入算法基因,才能在清朗的网络生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所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既是法律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