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师傅的“服务热乎劲儿”

2025年09月18日 西部法治报

  本报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张子申

  “基层派出所不仅要硬件过硬,更要服务到位,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心。”这是西安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秦川常挂在嘴边的话。从1991年穿上警服至今,34年间他历任社区民警、支队干部,退居二线后又当起了“警师”。岗位虽换,但他手中的活儿却始终围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在转。

  “2018年我在长安路派出所时,辖区的张大妈子女不在身边,每次去我都帮她查煤气阀、抄水表。群众的‘小事’,咱也得当成自家事来办。”9月5日,在西安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基层基础管理大队办公室里,秦川正拿着泛黄的工作笔记给年轻民警小李讲解社区走访技巧。

  这样的场景,在秦川的从警生涯里十分常见。调任治安支队后,他成了年轻民警口中的“秦师傅”。新警小王曾因邻里楼道堆物纠纷犯难,当事双方吵得面红耳赤。秦川赶到后,先给两人倒了杯热茶,又拉着老人聊家常:“您家孙子上次感冒好了没?偏方管用不?”几句暖心话下来,老人的情绪逐渐平复,后续调解也顺利达成共识。事后,秦川告诉小王:“咱当警察,先得学会当‘街坊’,群众信任你了,事情才好解决。”

  “秦师傅不仅教我怎么干活,还教我怎么做人。”社区民警小刘记得,刚入职时跟着秦川巡逻,遇到夜市摊贩占道经营,秦川没有直接开罚单,而是帮摊贩把桌子往里面挪,又跟摊主聊起家里的难处:“你家孩子快上小学了吧?这儿占道不仅影响交通,万一有孩子跑过来撞倒也危险,咱找个合规的地儿,生意也能做得踏实。”后来摊主主动找市场管理方协调,再没占过道。

  推进“百千工程”时为摸清实情,他带着科室同事跑遍西安的189个派出所,和民警聊工作难点,跟群众问需求。

  公安新城分局西一路派出所以前办公空间挤,群众办事要在走廊排队。了解情况后,秦川和该所民警一起规划:“把值班室旁边的储物间腾出来,改成便民服务站,放几张椅子、一台饮水机,再摆上办事指南。群众来办事,坐着等、看明白,心里也舒服。”此外,他还指导派出所打造“矛盾调解室”,邀请社区老党员、律师一起参与调解,不少家长里短的纠纷,在这里就能化解。

  推动“派出所主防”工作时,秦川教授民警把巡逻路线和社区重点区域结合起来——学校门口上下学必到、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每周必查、独居老人每月必访。有次在长安区某社区调研时,他发现小区电动车充电乱象多,立即建议派出所联合物业建充电桩,同时组织民警上门讲解火灾隐患。居民李大爷说:“以前怕电动车半夜着火,现在有了充电桩,住着踏实多了!”

  去年退居二线后,秦川组建了7人“派出所主防”警师团。只要基层有需求,他就带着课件送教,无论是偏远郊县派出所,还是市区繁忙站点,都有他的身影。今年3月,秦川到临潼某派出所培训时,听说民警处理信访问题时遇到难题,当即留下跟进。有位市民因拆迁问题多次反映,秦川耐心听取诉求、梳理政策,并联系部门协调,最终帮其解决问题。

  7月,省信访接待中心需要支援,秦川主动放弃休假,统筹警力、维持秩序,忙到深夜。一次遇到老人迷路,他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询问住址,最后联系老人子女将其安全送回。“本以为这么晚不好找警察,没想到秦警官这么负责!”老人的儿子感动地说。

  如今,秦川依旧每天早到单位,整理培训资料、跟年轻民警聊工作,办公室的灯常亮到很晚。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穿上这身警服,心里就要装着群众,只要群众需要,我就还能上!”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