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1日
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检察院打造特色品牌
以法之名守护千年瓷韵

  李成龙 通讯员 韩娜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瓷是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铜川是耀州窑和耀州瓷的故乡,耀州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传统制瓷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件做工精美的耀州瓷,需要经过采料、熟泥、拉坯、施釉、雕饰、烧窑等17道工序,其冠绝天下的刻花纹饰、如玉一般的温润釉色、行云流畅的线条、层叠缠绕的纹饰、清雅隽秀的造型都凝结着工匠们的汗水和智慧。

  如何制作出一件精美的耀州瓷,考验着匠人们的智慧;如何保护好耀瓷文化,则考验着很多人的智慧,其中就有检察干警的身影。近年来,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检察院以“检心照耀”特色品牌建设为统领,建立了耀州瓷检察办案团队,在耀瓷产业园成立了耀州瓷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系点,全面整合、统筹推进耀州瓷知识产权保护融合履职,让耀瓷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璀璨。该院办理的“耀州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检察保护案,入选省检察院发布的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典型案例。

  找准切入点 延续文化脉

  修坯,将坯覆放于转盘之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是陶瓷制作过程的重要一环。同样,从何处入手开展保护工作,也是耀州区人民检察院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耀州窑始烧于唐,鼎盛于宋,绵延数千年而炉火不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陶瓷业一度萧条。加之,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耀州瓷技艺急需传承和保护。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耀州区人民检察院开展了专题调研,对县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问题底数、研究解决办法,积极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结合点。

  经过调查走访,耀州区人民检察院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主要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社会公众缺乏保护意识、宣传和推介力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该院开展了“检护耀瓷”专项活动,着眼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产生的经济价值,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地理标志保护作为重点,通过融合履行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聚保护合力 施足“法治釉”

  刻花,是耀州瓷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以“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强、刀刀见泥”著称,考验着匠人们刀法的力度和精度。耀州区人民检察院也着力推动着各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努力汇聚耀瓷文化保护合力。

  根据《铜川市检察机关行政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方案》,耀州区人民检察院启动上下一体协同办案机制,成立了由15名党员组成的“耀州瓷”地理标志保护行政检察办案团队临时党支部,以政治与业务融合机制推进案件办理。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耀州瓷”地理标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推介力度不足等问题,办案团队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强化责任意识、履行监管职责、注重品牌推广。

  耀州区人民检察院还不断加强与铜川市陶瓷协会、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瓷生产企业的沟通协作,在耀州窑博物馆等地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系点,建立了线索交流、移送反馈、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该院积极延伸职能,与行政部门以及非遗传承人等进行磋商,商讨在向外展示非遗项目发展历程的同时,建设研学基地,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扩大耀州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浓厚氛围。

  巩固新成效 传承耀瓷韵

  陶瓷艺术就是火的艺术,窑火烧制是制作一件精美的耀州瓷的关键一步。同样,为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刚性,确保耀州瓷保护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耀州区人民检察院持续开展检察建议“回头看”专项行动,以实际督导促进问题解决,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为解“耀州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期可能无合法主体申请续展的燃眉之急,铜川市政府批复同意市陶瓷研究所受让“耀州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作为管理机构开展相关规范管理工作。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报省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以“耀州瓷”地理标志保护,撬动铜川市域内“宜君核桃”“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等地理标志保护及使用推广。

  耀州区委宣传部、文旅局等6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耀州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铜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增至31人,生产耀州瓷的企业增加了5家,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窑火赤焰出佳器”。检察建议助力耀瓷文化保护,为耀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检察方案。“检察建议助推‘耀州瓷’地理标志保护运用”被评为陕西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事件”提名奖。耀州区人民检察院以检察履职,擦亮了“检心照耀”特色品牌,守护了一方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