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建锋 通讯员 王一珂
王亮和陈军(均为化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陈军因为做生意,从2016年到2018年陆续向王亮借款,王亮其实自身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还是想着尽全力帮朋友一把,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通过蚂蚁花呗、小米金融等网络平台贷款总计20万元。两人口头约定,所有的本金和利息都由陈军偿还。
2020年11月28日,经双方结算,陈军向王亮出具了一张借条,承诺于2021年春节前一次性结清借款本息,但其却未履行承诺。王亮多次催要,陈军称自己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账,没有钱偿还。无奈之下,王亮将陈军起诉至渭南市蒲城县人民法院。
受理案件后,速裁中心法官及助理在庭前对双方进行了调解。陈军承认借款事实并愿意还款,但称自己经济紧张,只能分期偿还;而王亮称自己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不同意分期。调解无果后,法庭立即组织了开庭审理。庭审中,原告称自己竭尽全力给被告帮忙,却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困境,因为没有按期还款,借贷平台工作人员找到了自己的单位,导致自己被停职。由于几个月没有工资,妻子为此大闹一场。王亮苦笑着说,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没承想自己的生活却因此闹得鸡飞狗跳一团糟。法官向被告释法说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朋友能在借贷平台借钱给你,足以证明朋友对你的情谊,现在却因为这件事闹得朋友成了仇人,对彼此都是很大损失!” 陈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法庭上诚恳地向王亮道歉,并表示要尽最大的努力挽回这份情谊,双方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
今年3月下旬,法官和助理又组织了一次调解。经过耐心引导,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被告陈军一次性偿还原告王亮4万元,将已逾期的网络借款还清,剩下的款项按月分期偿还。拿到调解书后,双方握手言和,两人的友情失而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