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榆林市委书记、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组长李春临(中)在府谷县调研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
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守华调研疫情防控工作。
8月11日,榆林市委政法委组织市级政法各单位班子成员集中观摩交流学习。
邀请学生走进法庭接受法治教育。
公安民警为老人讲解防范电信诈骗知识。
6月25日,榆林市召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总结表彰大会。
“三件大事”成效显著——
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锻造捍卫政治安全的“排头兵”。榆林市委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先后召开3次常委会和12次领导小组会,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认真落实“五个亲自”要求,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先后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受到中央第三督导组充分肯定。在市委书记的示范带动下,形成了各方密切配合、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政治忠诚全面筑牢,理论武装全面深化,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为捍卫政治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以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为突破,打好维护社会安定的“主动仗”。榆林市委将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写入“十四五”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3次作出批示,专题听取汇报。各县市区、各行业系统协同联动、打防结合,扫黑除恶取得明显成效,为维护社会安定创造良好环境。全国扫黑办第27特派督导组在省委督导反馈会上指出:“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着眼‘抓一把手’带动‘一把手抓’,严格落实‘事不过夜’,深入推进行业领域问题整改,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取得新成效。”
以“三个清零”行动为牵引,打出保障人民安宁的“组合拳”。榆林市着力整治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顽瘴痼疾,扎实开展病残吸贩毒人员收治、信访积案化解等“三个清零”行动。落实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包抓10个信访重点领域,夯实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责任,成立47个工作专班,集中力量破案拔钉,高质量完成中省交办的912件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清零”。榆林市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增加床位560张,从根本上解决了病残人员收治场所问题,全市231名病残吸贩毒人员全部收治“清零”。
一组数据,振奋人心——
2021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3.3万件,审执结12.7万件,收结案数均居全省第二。子洲县人民法院裴家湾人民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称号。
榆林公安机关成功破获“新橙娱乐”特大跨境网络开设赌场案,18名团伙主要成员全部落网,冻结赌资4200余万元,获省公安厅通报嘉奖。
全市检察机关摸排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575件,立案688件,通过办案共督促修复、清理林地、耕地、湿地、草原、水域3906.9亩,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21.86公里,保护被污染土壤448.75亩,督促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生产类固体废弃物65252.5吨。
全市利用线上线下调解矛盾纠纷5225件,调解成功5125件,调解成功率达98%。
开展15项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建成平安单位96个、平安乡镇130个、平安乡村967个,子洲县、吴堡县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铜鼎”。
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100余场次;在米脂杨家沟、绥德郝家桥等革命旧址挂牌设立26个现场教学基地,组织开展现场教学200余次。
全市政法系统为群众办实事9444件,集中推出1080项便民服务措施。
……
这一年,榆林市政法系统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委政法委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创造了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个坚持”履职尽责——
坚持底线思维 坚决维护安全稳定
全力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榆林市政法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推进“四大工程”建设,扎实开展网络安全“扫雷”、打击暴力恐怖等8个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市内重点敏感部位的安全保卫,石油石化企业二级目标、三级目标完成达标建设,守住了暴恐案事件零发生底线。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全市政法系统将意识形态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夯实意识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护网2021”网络安全攻防演习,确保网上安全。
全面完成安保任务。在春节、全国两会、建党100周年、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等重要节日和重点时期,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落实研判机制,联合毗邻七市筑牢“防控圈”,落实重大信息直接通报县市区委书记的点对点通报制度,实现“五个严防三个确保”工作目标,做到了万无一失。
坚持围绕中心 坚决服务发展大局
有效防范社会稳定风险。榆林市政法系统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对260个重大新开工项目稳定风险评估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全市纳入省市考核的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达100%。持续开展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夯实责任,成功排查化解了一批影响稳定的矛盾问题,实现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市政法系统认真落实政法机关优化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政法单位、工商联、律师协会等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法治进商会”和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专项活动,广泛开展法律保障服务,建设最优营商环境。依法惩治和预防经济金融领域违法犯罪,全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经济犯罪案件113件188人。积极参与黄河流域治理,扎实开展公益诉讼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全市政法系统保持对涉黑涉恶、“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2021年,全市共立刑事案件11468起,同比下降0.3%,破案6364起;查处治安案件14879起,同比上升8.2%,行政拘留6443人;22起命案全部快速侦破,连续6年破案率100%;电信网络诈骗立案1709起,同比下降34.87%,破案956起,同比上升13.27%,返还金额1070万元,预警劝阻10.8万余名群众免于受骗。
坚持强基导向 坚决建设平安榆林
全面加强政法智能化建设。榆林市政法系统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召开全市政法智能化建设座谈会,科学构筑立体化、信息化防控圈。市中院上线运行数据平台、“两终”案件监管平台,持续推进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线上诉服建设,司法审判模式更新、业态更迭加速推进。市检察院建成听证室、远程庭审、远程提审、未检一体化办案等系统,提升办案质效。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警务大数据基础应用平台、情指行督一体化平台、视频图像数据库等重点应用系统,14个县市分局全部建成智能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情指行督一体化平台在全国8个地市推广使用。市司法局着力打造“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智能化建设水平。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榆林市政法系统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扫黑除恶责任体系,按照“1+N”工作思路,在省上确定的12个重点行业部门基础上,将税务局、城管执法局和能源局列为重点行业部门,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行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2021年,全市共打掉2个涉恶集团和1个涉恶团伙,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4923万元,判决生效的涉黑涉恶案件财产总额6.74亿元全部处置到位,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问题15件,处理42人,常态化斗争纵深推进。
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政法系统全面推广社区治理试点“4+X”经验做法,深入开展地校合作,组建陕北(榆林)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绥德、米脂、佳县等地设立研究基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绥德郝家桥与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签订“双桥融通”协议,广泛开展合作。
持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榆林市委政法委制定《榆林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细胞”创建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平安景区、平安矿区、平安校园等15项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在大型企业建立警卫工作室,“平安边界”协作机制全面深化,“平安指数”应用持续加强。充分利用好“红袖章”、志愿者等群众力量,积极组建高新义警、山城义警等巡逻队伍,发挥好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平安观察员作用,组建群防群治队伍3366支、14239人,构建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群防群治的新格局。平安创建的覆盖率和参与率显著提升,全市“大平安”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法治思维 坚决推进法治建设
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榆林市委政法委制定《法治工作重要决定和方案备案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党委(党组)书记点评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党领导法治建设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督查工作,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11个市级部门27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推进60名律师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顾问,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提出议案、建议和提案,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政法领域改革落地见效。全市政法系统深化受立案改革和刑事案件“两统一”改革,形成全流程、全链条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审判执行权责清单,明确院庭长对“四类案件”的监督管理职责。稳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进度全省排名第一。健全法官员额动态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人员编制动态调整工作。全面落实警衔津贴新标准和“两项津补贴”,努力让干警安身、安心、安业。
全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榆林市政法系统组织全市1884个单位48290人参加学法用法考试,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推动普法宣传纳入全市高校法治理论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普法教育规划,积极推进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雕塑、项目征文与短视频大赛、法治榆林专版宣传等工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和文创产品。启动首届榆林法治文化节,加速夯实营商环境法治化“基石”。
坚持政治建警 坚决抓好教育整顿
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市政法系统坚持把政治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依托榆林市红色资源丰富优势,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力量,筑牢政治忠诚。以覆盖全市政法干警“五场报告会”为牵引的做法得到了省委政法委的肯定。
查纠整改成效明显。榆林市政法系统先后召开两次警示教育大会,开展三轮次谈心谈话和个人自查填报工作,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发动和政策宣讲。集中整治“六大顽瘴痼疾”等突出问题2070件。
总结提升标本兼治。全市政法系统坚持边查、边改、边建,针对顽瘴痼疾整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不足,加快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制定了正风肃纪、执法司法制约监督、干警素质能力提升和政法干部交流轮岗等制度机制878件。全市政法系统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集中推出一大批便民服务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执法司法公信力。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022年,榆林市政法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确定“1234”工作思路,即聚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个主题,守住“政治安全、社会稳定”两个底线,坚决打赢“平安建设持久战、市域社会治理攻坚战、法治建设总体战”三大战役,抓好“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政法领域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政法队伍建设”四项工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面推动全市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王涛 李立 拓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