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铜川印台:“检察蓝”助力煤矿变身遗址公园

  张迪 通讯员 张超 艺凡

  “从发现问题到推动整改,再到见证变化,这个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检察工作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6月9日,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主任杨玉清面对采访时说。

  在铜川市东郊的鳌背山下,静静矗立着王石凹遗址公园。这座公园的前身是王石凹煤矿,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1957年破土动工,历经4年建设,于1961年建成投产。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王石凹煤矿为国家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15年,王石凹煤矿完成了它的煤炭开采使命,正式关闭。但它并未就此沉寂,而是华丽转身,转型成为工业遗址公园,并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工业价值,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承载工业记忆、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地标。

  王石凹遗址公园作为珍贵的工业遗产,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园区内苏式风格的建筑群,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建筑上精致的雕花、整齐的布局,无不展现着当时的建筑特色与审美风格;高耸的井架,曾经是煤矿生产的标志性设施,见证了众多煤炭被开采、运输的忙碌场景;斜坡穹顶的选煤楼,其独特的造型和内部复杂的选煤设备,是当时先进煤炭分选技术的体现。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瑰宝。

  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的矿工们,用勤劳与坚韧铸就了拼搏精神。他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采煤事业奉献青春,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企业文化方面,从矿工们的日常工作规范到团队协作模式,都有着鲜明的煤矿特色;代代相传的采矿技艺,包含着先辈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共同构成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王石凹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发展进程中,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全力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检察干警深入遗址核心区,围绕历史、文化、精神、红色基因四条主线展开实地勘查,在勘查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引入无人机进行高空俯瞰拍摄,全面掌握遗址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机器狗则灵活穿梭于复杂地形,对一些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同时,运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寻访保护工作,在调查取证、数据分析、素材搜集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对工业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更加全面、精准。

  在项目施工、污水处理、尾矿治理中,印台区检察院检察干警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针对王石凹遗址公园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检察干警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发现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或者存在环保隐患,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有效避免施工对遗址公园及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督促煤矿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项目,持续跟踪项目进展,定期检查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矿区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防止污水直排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进一步优化矿区生产生活环境。同时,检察干警强化施工扬尘污染监督,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勘查,发现扬尘污染问题,立即要求责任单位落实防尘措施,如增加洒水频次、安装防尘网等,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确保遗址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印台区检察院持续深化“印迹·检承”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红色教育、生态治理、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该院与区文旅局建立《关于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聘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协同案件办理、调查取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职能作用,凝聚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共识,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理论
   第04版:公安
   第05版:法院
   第06版:社会
   第07版:检察
   第08版:综合
西安临潼党建聚合力共筑金融安全屏障
铜川印台:“检察蓝”助力煤矿变身遗址公园
宁强强化侦查监督提升办案质效
图片新闻
延长举办民法典主题开放日活动
商洛商州走访古寺保护古树
扶风开展法治宣讲守护健康成长
略阳支持起诉解决老人赡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