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胡雅丽 甄星宇
在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一起标的额高达2.07亿余元的工程合同纠纷案件,通过该院创新的庭前事务集约机制,不到一个月便得到了圆满解决,给陷入困境的企业带去了“及时雨”。7月15日,双方当事人拿到调解书后都满意地笑了。
组建集约化庭前辅助团队
原告陕西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被告西安某置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双方签订中标合同。后因被告经营困难、资金紧张,部分工程款未能如期支付,至原告诉讼时仍欠付5400余万元。
案件流转至灞桥区法院庭前团队后,考虑到标的额大、证据多且复杂,团队经梳理事实、审查证据,确定了优先调解思路。随后,庭前团队组织双方代理人多次协商,促使双方初步达成调解意愿及还款方案。然而,因双方在财产保全解除、工程款给付时间及以房抵债协议等细节上分歧较大,调解陷入僵局。
为缓解企业困境,庭前团队与双方“背对背”反复沟通,兼顾法理与情理,从事实证据、诉讼程序及企业运营现状等角度逐一化解争议焦点。最终,被告确认剩余工程款分批次还款及以房抵债方案,原告自愿解除财产保全,双方签署调解笔录,案件圆满化解。
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既减轻了当事人诉讼成本,又为企业正常经营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是灞桥区法院庭前团队的又一实践成果。该团队自组建以来,已完成送达2371件,证据交换938次,集中排期3562次,有效缓解了办案压力,助力审判质效稳步提升。
庭前工作是审判流程的重要起点,直接关系司法公正与效率,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当事人司法体验至关重要。灞桥区法院经前期充分调研、科学研判,合理配置骨干力量,组建集约化庭前辅助团队,全面负责民商事案件的证据收集、交换、事实梳理及争议焦点归纳等工作,力求实现送达优化、证据精梳、精准排期,以最简操作、最快节奏、最实成效提效增信,进而缩短审判周期、加速案件审理,帮助企业快速解纷、降低涉诉成本,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打造“集中+多元”特色送达模式
灞桥区法院匠心打造“集中+多元”特色送达模式。该院设立专业集中送达团队,统筹整合涉企案件送达任务,实现资源高效调配与协同作业。团队成员凭借丰富经验与专业素养,以严谨流程集中推进送达,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该院拓展多元送达途径,结合企业实际与现代通信特点,搭建全方位送达网络。除传统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外,灞桥区法院广泛运用电子送达手段,借助电子邮件、法院专属平台等实现法律文书即时推送;针对特定企业群体,探索与行业协会、企业主管部门合作的协同送达模式,通过多方协作确保送达精准迅速,满足涉企案件多样化需求,让送达更具灵活性与时效性。
此外,为优化辖区司法环境,保障涉企案件快审快结,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灞桥区法院借助现代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庭前工作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型,构建“功能全面化、管理集约化、服务一体化”的审判辅助事务分段集约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证据交换与庭审排期高效精准
为进一步提高办案质效,灞桥区法院精心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证据交换模式。
在线上,依托功能完备的信息化平台,借助视频会议系统与法院专有平台,灞桥区法院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涉企案件各方当事人及代理人远程实时交换证据、高效完成质证。线下设立专门的庭前证据交换中心,营造规范环境,灞桥区法院安排经验丰富的法官助理提供庭前证据指导,详细说明举证要点、证据形式要求等;针对复杂案件,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企业规范举证、提高证据质量,避免因证据瑕疵影响案件审理。
庭审排期环节追求精准,以科学机制保障司法资源高效运行与司法公正,实时监测法官案件数量、预计审理时长等,运用智能算法平衡工作任务,确保排期既不加重法官负担,又能高效利用资源。
针对涉及多家企业、多案关联的复杂情况,灞桥区法院设立专门协调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主动与各方当事人、律师及法院相关部门沟通,根据案件紧急程度、当事人需求及法官安排,尽量集中排期开庭。“这不仅减少企业因多案多次到庭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并且有助于法官全面把握案情、提高庭审效率、确保裁判一致性,推动公正与效率双提升。”灞桥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新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