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煜
“过去,村民们靠山吃山,乱砍滥伐、乱挖药材的现象比较多。现在,村民们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树林茂密了,原来看不见的野生动物,现在也能看见了。”5月20日,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护林员周成华说,“在巡山时,发现乱砍滥伐现象或者游客不文明行为,我会第一时间制止并记录在巡山日志上。”
商洛市辖一区六县,林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6.89%,森林覆盖率达70%。2021年以来,商洛市坚持高位推动,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突出抓好林长制重点工作,推进各级林长履职尽责,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4月1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2023年度全面推行林长制成效显著的28个市县级单位予以表扬,商洛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受到激励表扬的市级单位。
让每一片林都有责任人
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西麓山脚下的朱家湾村,村级林长毛家锋和监管员闵安军也在山里巡护。这里所有进山路口和景区入口都设有护林哨所,有护林员值守。毛家锋说:“旅游季节到了,我们要时常提醒游客禁止上坡采药、挖猪苓,不能在这里烧烤。发现有此类行为的,立即制止。”
目前,柞水县有林地321.47万亩。林长制启动以来,柞水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统筹建绿增绿、管绿护绿、用绿活绿“三篇文章”,设立三级林长261名,配备护林员1640名,设立护林哨所及防火检查点449个,有效维护了生态资源安全。
近年来,商洛市以林长制为抓手,不断增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政治自觉,压实林长责任。全市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4025名,逐人划分责任区,明确职责任务,确保每一片森林、湿地都有明确的责任人。
开启挺进深绿新征程
“我们织密管理网络,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林地林木管理制度,不断加大国有林、天然林保护管理,确保森林存量稳中有升;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林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人盯人+’护林机制,在全县2290名生态护林员中优选938名兼任片长,快速下达指令、及时上报情况,实现了护林工作‘一键上报、一键指挥’。”镇安县委书记冯朝勇说。
作为县级第一总林长,冯朝勇每个月都要巡林,此次巡林在金钟村,该村是镇安县重点森林防护区域。
镇安县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林长,全面建成县、镇、村三级林长制体系,设立县级林长17名、镇级林长148名、村级林长581名,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目标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
商洛市抓住林长制这一核心,在“林”上精准发力、在“长”上履职尽责、在“制”上探索创新。2021年8月,商洛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加快林长制的推进实施,明确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健全完善会议、督察、巡林、林长令发布、信息公开等制度,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到县区、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坚持“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建立了“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市县级林长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合监管,构建起了同级河长、林长、田长“三长”履职联动,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由“浅绿”向“深绿”
“我每月平均巡山22天以上,按时把当天的巡护情况记录在巡山日志上,特别是在山林管护的关键期,几乎天天在山上,发现有砍树的马上问是否有采伐证,给他们讲不能乱砍滥伐;遇到烧地边的,立即制止并把森林防火‘十不准’讲给他们听;高火险期,我就上门宣传,严禁野外用火。”巡山护林是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村护林员方刚的本职工作。他管护的区域内有陕南唯一一家5A级景区和新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重要,面积大。当上护林员以来,方刚制止乱砍滥伐林木、野外用火90余起,责任区未发生破坏山林的案件,生态资源越来越好。
推行林长制以来,商洛一方面扎实筑牢绿色屏障,科学实施国土绿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建设“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45个,栽植各类苗木2600万余株,完成造林绿化193万余亩;另一方面加强林地管理,严控林木采伐量,加大禁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森林草原灾害防控。
依托资源优势,商洛围绕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把森林康养融入城市建设、景区提升和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市建设。全省首个森林康养国家创新联盟专家工作站落户商洛,全市7个县区均被纳入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建设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全域覆盖、全域建设的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商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不断总结提升护林模式,进一步夯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网格责任,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空间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