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永军 赵云龙 通讯员 刘进峰
饱含群众心声的建议和诉求,是如何被吸纳成为法律的?一项项发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又是如何接上“地气儿”的?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被形象地称为“立法直通车”。
8月12日,记者走进西北大学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这里记者看到,这间设在法学院十楼的办公室并不大,门口右上方挂有省、市两级立法联系点牌子。牌子下方贴有西安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法小度”与“立法直通车”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了解地方性法规和看到相关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西北大学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员王哲告诉记者,这个立法点还设有专门的邮箱,来收集法学院老师的意见建议。
西北大学基层立法联系点属于第一批在高校设立的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这个联系点,7个教研部的老师共提出意见建议45篇,其中28篇被西安市人大采用。王哲告诉记者,无论是“社区教育”“社会养老”等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议,还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审批”等与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有关联的问题,从2018年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老师们聚焦这些问题,提出了接地气、利长远的共计近10万字的意见建议。
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体现在对相关法条“字”“词”完善的细节中。比如2023年9月1日提交关于对《西安市城镇居民住宅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草案)》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意见建议,原条文综合释义“只要不是电动车进入电梯”这种特定行为,就不属于违法行为,而现实生活中,行为人可以不使用电梯而是采用人力、吊装等方式移动电动车或者蓄电池“进楼”,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再比如,2023年11月27日提交关于《西安市城镇居民住宅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草案)》12条意见建议,在原文第二十二条【禁止行为】中增加“在人员密集场所的窗户、阳台安装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防盗网、户外广告、大型显示屏等障碍物;擅自清除火灾现场……”,字字千钧,句句严谨,一字一句连着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在西安市,基层立法联系点有24个。在点位分布上,各区县均设有1个至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了13个区县全覆盖。从类型上看,这些基层立法联系点兼顾城市与农村、政府部门与司法机关、企业与社会组织等不同行业领域的立法需求,涵盖区县级人大常委会、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工作室、律师事务所、高校、社区、街道办事处等多种类型。
按照西安市人大建立的“立法联系点+立法信息员+联系单位”工作运行机制,西安市鄠邑区人大立法联系点聘请98名立法信息员,将其划分为法治、财经、社区等5个类别,根据法规内容有针对性选择信息员开展意见征集活动,同时设立10个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同步开展立法意见征集。各基层立法联系点纷纷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发布法规草案和征求意见公告,召开法规征集意见座谈会、发放法规草案调研问卷等方式,实现“原汁原味”收集法规草案意见,确保立法信息收集渠道畅通。
“高大上”的立法变成“接地气”的身边事,在许许多多小小的联系点上,一个个充满民声、民意的建议和想法接连变成了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以前觉得立法离自己太遥远,太高大上了,现在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有渠道实现对法律法规提意见、说想法,我们老百姓都能参与国家大事了!”鄠邑区立法信息采集员韩飞营告诉记者,联系点还经常开展普法活动,大家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了。
开门立法、民主立法让法律法规更有效地反映人民意愿、回应人民呼声。目前,西安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西安市反餐饮浪费条例》《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64部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其中,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法规条例收集有效意见300余条。“多渠道听取群众声音,收集群众急难愁盼诉求,让立法工作走进千家万户、走到群众身边、贴近群众生活,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西安市鄠邑区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刘学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