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从“纸上办案”到“云端协同”

——澄城县人民检察院“132+”工作法助力工作现代化

  本报记者  张建锋  通讯员  梁成

  4月16日,渭南市澄城县人民检察院举办AI赋能检察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与会干警围绕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和数字检察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澄城县检察院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深入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意见》中有关“以科技赋能法律监督”的工作要求,创新构建“132+”工作法,推动检察工作不断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为新时代法律监督注入强劲动能。

  ■  1个引领强根基

  澄城县检察院坚持“思想先行”,将数字检察作为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深入学习贯彻最高检数字检察战略部署,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全员轮训等形式,不断强化数字化思维,打破“数据壁垒”“技术依赖”等思维定式。一年来,全院组织“数字检察建设”主题培训6场次,覆盖干警120余人次,推动形成“全干警学习、全业务应用”的浓厚氛围。该院检察长刘开锋表示:“数字检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融入履职全链条。”

  ■  3大引擎促转型

  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方面,澄城县检察院积极落实上级检察机关部署要求,聚焦民生痛点、治理难点,以数据研判为一线办案服务,应用23种各类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提升监督效能。其中,“司法救助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多维度数据碰撞,将线索发现周期从30天压缩至3天,救助覆盖率提升120%。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今年2月,澄城县检察院顺应DeepSeek应用潮流,开展“AI+检察”实战培训,实现公文智能校对、类案精准检索、量刑分析自动提示等功能。3月份,干警应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辅助起草各类文书37份,平均用时较传统方式缩减40%,语法错误率保持“零记录”。

  在数字检察人才培育方面,澄城县检察院实施“壹壹帮带”计划,组建“理论+技术+业务”复合型团队,以青年干警读书班、“传导式培训”等方式搭建“理论学习—实战练习—经验分享—持续优化”机制,通过业务技术融合自主研发的“未成年人监护法律监督模型”“司法救助法律监督模型”分别获全市一等奖、三等奖。此外,2024年,澄城县检察院2名干警因数字检察工作成效突出获评全院先进干警。

  ■  2大平台提质效

  今年3月,澄城县检察院通过政法跨部门协同平台完成首例诈骗案线上流转,实现卷宗“秒传”、文书“秒达”、流程“留痕”,目前已应用该平台办理刑事案件6件,平均办理周期较传统办案模式缩短20%。

  此外,澄城县检察院搭建非羁押人员数字监管平台,应用智能定位、人脸识别、轨迹回溯等技术,目前正在对25名非羁押人员实行分级动态监管,触发越界预警12次,脱管率保持为零,实现“监管无盲区、执法有温度”。

  ■  多元场景拓效能

  近年来,澄城县检察院持续进行“数字+”场景拓展,探索打造“数字+行政”“数字+办案”“数字+管理”“数字+宣传”等多元化数字赋能创新场景。2024年,澄城县检察院通过数字赋能,高质效办理支持起诉案件20件,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35万元;联合妇联、残联建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5起,达到“办一案、治一片、惠一方”的良好效果。

  从“人工检索”到“数据碰撞”,从“纸上办案”到“云端协同”,澄城县检察院以“132+”工作法书写数字检察新篇章。2024年以来,澄城县检察院6个案例入选最高检、省检察院典型案例,彰显了“小院也有大作为”的基层担当。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检察
   第06版:法院
   第07版:公安
   第08版:视觉
从“纸上办案”到“云端协同”
大荔检警联动系好校园“安全带”
扶风公诉一起诈骗案
图片新闻
咸阳送法进企促发展
汉中生态保护课“搬”进公园
让劳动者安“薪”无忧
杨陵系列宣传聚焦“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
仲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