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龙 通讯员 高荣
9月2日,一起收养关系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收到了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法院泥阳法庭送来的一份特殊的“家书”。那是承办法官王建文写下的“家庭教育随案附信”。信中,王建文写道:“希望你放下过去的不愉快,迎接崭新的生活,在新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幸福生活……”
无独有偶。9月1日,一名10岁的小朋友也收到了王建文的回信。“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学习是第一位的。希望你专心学业、健康成长,我们会尽力为你争取应有的合法权益……”这些随信而至的叮嘱,是泥阳法庭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融入司法实践、以温情守护家庭未来的生动体现。“我们把这种工作方法称作‘随案附信’工作法。”王建文说。
“随案附信”工作法源于2023年4月。当时,一对夫妻因感情破裂对簿公堂,却在子女抚养问题上争执不休,调解一度陷入僵局,直到孩子亲手写的一封信打破了局面。“我看到孩子的信非常感动,随后也让他的父母看了这封信,他们也很受触动,之后的调解顺利多了。”王建文回忆道,“后来我给孩子回了信,效果非常好,这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对未成年人心理的深切慰藉。就这样,‘随案附信’慢慢成了我们的工作方法。”
这起案件最终以双方达成协议结案:两个孩子由母亲抚养,父亲享有探望权。而随案发出的附信,不仅从情感和法律层面提醒父母离异后仍需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也通过法官与孩子的书信往来,传递司法温度,守护孩子的心灵。
“随案附信”不仅是情感的桥梁,也是司法理念的延伸。它反映出泥阳法庭在家事审判中,不仅致力于解决法律关系,还注重家庭情感修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心理疏导的综合治理策略。这一做法源于法庭“纠纷到我为止”的工作理念,努力避免“一案结、多案生”的程序空转,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近年来,泥阳法庭持续探索“家事+少年”“审判+执行”双轨融合新模式,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贯穿案件审理全过程。2024年,法庭在审理一起抚养费纠纷时,发出全市首份《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卡》;在一起变更抚养权案件中,督促当事人签署《探望权自动履行承诺书》,有效缓解“探望难”问题。此外,法庭首创离婚证明书机制,充分保护当事人隐私,这一做法已在全省推广。
数据见证实效。2024年,泥阳法庭审结家事、少年及其他民事案件303件,调撤率达86.4%,平均审理周期仅27.6天。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执行内容的264件案件中,主动履行率超90%,实现了“少年家事审判无执行”的品牌目标。
这些成效离不开扎实的机制建设与社会协同治理。自2016年成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以来,泥阳法庭持续创新,2021年挂牌成立全市首家少年法庭,建设标准化审判功能室,推进“类案专审”,统一裁判尺度。法庭还选任3名熟悉未成年人工作的法官组建少年审判团队,实行立案、审理、执行、救助“四优先”绿色通道,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泥阳法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选聘家事调查员、调解员120余人次,覆盖社区、妇联、村委会等多方面力量,构建“法院+妇联”“法院+公安”“法院+社区”多维联动机制,绘制出家事纠纷多元化解的“同心圆”。判后阶段,法庭坚持回访帮教,今年以来已回访11人次,努力实现“案结心结同步解”。
法治宣传也是重点工作。2025年,泥阳法庭开展专题普法10余场,覆盖近3000人,内容涉及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护、反家暴、校园安全等,通过以案释法,推动群众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法治意识。
从一封封有温度的“随案附信”,到一套成熟的“少年家事审判体系”;从审理每一起纠纷,到推动社会治理一步步升级,泥阳法庭以司法的温度守护孩子的童年、以制度的创新筑牢家庭的根基,让司法不只是一纸判决,也是一场贯穿始终的温情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