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神木市人民法院执行局以实际行动将群众的“纸上权利”兑换成“真金白银”,向全市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司法答卷。执行收案10672件,执结10571件,执行到位金额约15.6亿元,执结率达99.05%,各项改革举措走在榆林市前列。
指挥中心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021年,该院执行局率先推行执行综合事务集约化改革、成立全省首个财产监管团队、推行执行外勤事务集约办理,构建执行一盘棋大格局,执行质效显著提升。
执行局推行执行综合事务集中办理模式,成立了综合事务管理团队指挥中心,负责全部执行案件的统查统控;做到了该查控的一律查控、该送达的一律送达、该限制的一律限制、该监管的一个不漏,还将分散繁多的事务性工作从执行办案中剥离,减轻了执行员的办案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执行局自行研发“执行集约服务平台”,对已经结案但未执行完毕的“两终”案件中查控的房产、车辆、股权、工资、收益等财产进行监管。执行员平日将案件中查控的财产统一录入监管平台,由监管员每日对财产进行分类实时动态精准监管,全年未发生一起财产“超期”脱管事件。将财产监管交给监管团队,改变了由执行员自行对到期查控的财产进行续行查控的模式,卸下了执行员的思想包袱,让他们集中精力办好案件。
为了实现人力物力集约化管理,执行局在指挥中心设立了外勤事务团队,配备5台专用车,实行“外卖式”集约化派单模式。此办理模式极大地整合了现有资源,缩短了案件平均执行周期,提高了案件的执行效率。
集中会战
强化执行攻坚克难
“感谢法院、感谢郭法官,郭法官不仅帮我要回拖欠了8年的26万元,也修复了我和外甥之间的亲情……”2021年3月底,申请人王某拄着拐杖站在法院执行局门口一再表达谢意。
王某申请执行杨某、王某、周某民间借贷纠纷案。起初,申请人王某来到该院执行局时情绪激动、泪流满面。执行法官了解案情后,耐心向其阐明执行程序,答复会尽快解决此案。执行中,该院依法开启“双线”统查模式,并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官想方设法与被执行人联系,几经调解劝说,最终被执行人履行了法律义务。双方当事人主动来到执行局申请结案,并握手言和。
以上案例只是该院执行局持续加大执行力度的一个缩影。在这个90人的团队里,外勤事务团队全年派单量达16852单,执行干警们跑遍全国多个省市以及神木市的每个镇村。
2021年6月,执行局及时开展“涉民生涉小标的案件”集中执行行动,针对追索劳动报酬、拖欠农民工工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款、赡养费、抚养费等涉民生案件,“量身定制”执行方案。仅4天时间,该团队纳入失信名单36人,限制高消费38人,拘传15人,拘留5人,调查97案,和解16案,执行完毕14案,执行到位金额达313.96万元。
2021年,执行局开展了“闪电集中执行”“决战60天·打赢收官战”两轮集中行动、“集中腾房专项行动”“集中约谈和调查执行专项活动”“三秦飓风·2021”跨省集中执行行动等各类专项行动58次,集中执结了一批涉金融案件,对涉案的房产车辆进行集中查扣、集中处置、集中腾退。
全年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采取限制消费11350人次、纳入失信名单3549人次、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131人次、悬赏执行398人次、拘传2080人次、拘留352人次、罚款15案16.7万元、搜查350次、移送拒执罪线索14案14人、化解重大涉执信访案件5件、查封不动产983宗、查封车辆138台、腾退房产土地156宗、网络拍卖执行财产531宗,切实做到了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到司法公平公正的目标。
创新机制
执行质效显著提升
2021年12月,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王某申请执行郑某还款一案中,申请人王某居住于延安市无法到庭。执行干警乔荣利用“智慧执行”APP移动办案平台,全程与双方通过网络沟通交流,让双方在网上签署和解协议,并将相关截图上传,最终完成执行并和解。
网络信息化为执行攻坚插上“翅膀”。该院执行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智慧执行”APP等线上方式灵活办案,在线上完成接待当事人、调查案件、执行和解、终本约谈等执行流程,做到抗疫、执行两不误。全年借助“智慧执行”APP查人找物2909次,“智慧执行”成果位居全市第一位。
与此同时,一项项改革创新措施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成立涉黑恶案件执行专班,率先推出全省首张“涉黑恶案件执行悬赏公告”;率先发出全省首例《信用修复决定书》,引导当事人诚实守信,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全面利用“委托执行”平台办理执行业务,减少了人员外出费时费力的情况,节约了司法成本;在全市率先成立“两终”案件管理团队,对“两终”案件进行单独管理,解决了过去“两终”案件无人问津、无人管理的被动局面;成立专门的信访工作化解专班,设立专门的信访接待窗口,集中攻坚化解了5件长期未解决的疑难复杂涉执信访案件。
贺晓东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