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近期,碳板鞋在中小学校园成为学生群体追捧的热门商品。这款原属马拉松精英的专业跑鞋凭借科技感设计、“体考神器”的营销标签,迅速从专业运动领域走进校园。
专业运动场景中,碳板鞋能有效降低跑步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助力运动员提升配速表现。为此,不少学生将其视作彰显个性风格与运动活力的标志,而部分家长则受“体考提分”等宣传影响,为孩子的选择买单,却忽略了潮流追捧背后的健康隐忧。青少年足弓尚处发育关键期,碳板鞋的刚性结构与高回弹特性,易导致青少年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等足部疾病。长期穿着更可能改变下肢生物力学,加重膝髋负担,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在碳板鞋无序风靡的背后,是多方因素交织形成的“焦虑传导链”。部分商家精准捕捉到家长对体育中考成绩的关切,以“专业认证”“冠军同款”“科技加持”为核心卖点,通过社交媒体推广、校园周边店铺陈列、“体考冲刺套餐”等方式促销,将碳板鞋包装成“提分刚需”。此类营销行为不断触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促使部分家长冲动消费、盲目跟风。
事实上,碳板鞋只是教育消费市场“焦虑营销”的冰山一角。商家宣称具有显著提神醒脑功效的“鼻吸能量棒”,刻意回避“可能引发鼻腔黏膜损伤”“长期使用导致嗅觉敏感”等风险;一些护眼灯厂商以“无蓝光危害”“防近视”为卖点,让家长自愿为“保护视力”花费重金,却不知过度强调参数反而可能忽视用眼习惯培养;更有甚者,推出“基因检测增高套餐”,声称“通过基因测序定制增高方案”,利用家长对遗传身高的焦虑牟利。
教育消费市场正通过制造“需求”,将家长的焦虑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消费。
各大销售平台作为商品流通的关键枢纽,须切实扛起监管责任,强化未成年人商品广告语的审核机制,严格规范夸大性表述的使用,从源头上遏制虚假宣传的滋生;同时,应加大对“伪需求”营销的查处力度,通过典型案例曝光、消费警示推送、家长课堂科普等多元渠道,系统揭穿“不买就输在起跑线”等不良营销套路,助力家长构建“按需购买、理性判断”的教育消费认知。
除此之外,面对这种教育消费市场的无底线营销,扩大“防护网”势在必行。学校需充分发挥“价值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抵御不良消费观念的侵蚀。家长则应在消费决策时保持冷静,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和家庭经济状况,避免盲目跟风与攀比。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迎合。只有家长、学校与社会理智面对教育消费,才能让青少年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