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周苏鹏:少年“心灯”的温情守护者

  本报记者 高虎

  “攻击性防御背后,是对家庭温暖的深度渴求。”7月21日,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会长周苏鹏在厚厚一叠材料中,整理着去年给14岁少年小浩(化名)做的心理评估报告,而这行用红笔圈出的字,也成了撬动少年命运的支点——半年后,曾因寻衅滋事面临起诉的小浩,又背起了书包走进校园,他的眼里闪着从未有过的光。

  这样的蜕变,在周苏鹏的职业生涯里不是孤例。这位1986年出生的青年专家,用心理学专业为未成年人司法实践注入温度,在2552起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搭建起“科学精准、负责到底”的守护桥梁。

  “统筹社会资源,完善支持体系,强化保护合力”,这是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实践的重要课题。2019年,省检察院与团省委签订《陕西省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框架协议》。作为团属社会组织负责人,周苏鹏主动请缨,承担起陕西未检社会支持体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机制探索任务。

  周苏鹏带着团队一头扎进理论研究,联合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专家,在省检察院支持下,建起国内首个省级未检社会支持体系理论研究基地。“就像医生会诊,得有精准的‘诊断手册’。”周苏鹏这样比喻研究的意义。

  周苏鹏带着团队编写培训手册,把“司法、心理、社会工作”三者融合成标准化课程,625名司法社工在他的督导下,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专业力量。这支队伍的履职规范,后来被写进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成了全国范本。

  在长安区检察院的“一站式”办案区,司法社工、心理专家、检察官同步介入,一次完成询问、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这种模式让未成年被害人不必反复回忆创伤经历。6年来,团队完成社会调查报告1316份,观护帮教526名未成年人,心理疏导356次。

  周苏鹏的办公室里,那本厚厚的《个案手记》记录着每个数字背后的故事——有凌晨3点仍在讨论的帮教方案,有反复修改十几次的心理评估报告,还有他在页边写下的批注:“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的小浩长期将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一次为“哥们儿”出头打伤同学后,被移送至未成年人检察部门。2024年3月,周苏鹏首次会面就发现小浩有严重的攻击性防御心理,从谈话中慢慢了解了小浩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在此后的帮教中,周苏鹏引导小浩搭建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帮他梳理混乱的情绪;通过“空椅子技术”,让他对着虚拟的父亲说出积压多年的委屈,逐渐卸下心理枷锁。得知小浩想通过读书离开原生环境,周苏鹏结合心理评估结果,为他制定“情绪管理+学业规划”双轨计划,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浩克服学业焦虑,用一年的时间引导小浩回归学习正轨,重建升学计划。

  当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小浩在沙盘里郑重摆上警察人偶:“周老师说我内心有正义感,以后我也要做个守护别人的人。”

  从事青少年心理干预12年,周苏鹏养成了“从个案出发,以个案收尾”的习惯。

  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发布后,周苏鹏3个月内跑遍全省11个地市,推动368所学校配备心理副校长,与法治副校长形成“双保险”。

  在西安某中学的心理辅导室,墙上贴着周苏鹏团队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具,除了常规项目,还加入“是否经常独自吃晚饭”“与父母争吵频率”等成长环境问题。

  对帮助过的孩子,周苏鹏都会不定时地进行回访。

  “周老师,我找到工作了!”

  “周叔,我考上大学了。”

  “周老师,我开了家小超市。”

  ……

  每条信息后面,都藏着一段重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周苏鹏和团队付出的无数心血:1569次合适成年人到场维权,累计10669小时;68场家庭教育指导,让152位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1000余场普法活动,在30万青少年心里种下法治种子。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诸多头衔中,周苏鹏最珍视的是孩子们口中的“周老师”。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光,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擦去蒙尘。”说这话时,夕阳透过窗户,在周苏鹏身后投下温暖的光晕。而在陕西大地上,更多束这样的微光正在汇聚——那是625名司法社工的坚守,是368名心理副校长的守护,更是无数像周苏鹏这样的人,用专业与热爱点亮的希望之光。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检察
   第05版:公安
   第06版:法院
   第07版:说法
   第08版:聚焦
“数智”铸盾护平安
西安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咸阳治安防控及政务服务显成效
图片新闻
汉中举办检察长研讨班
周苏鹏:少年“心灯”的温情守护者
商洛召开“扫黄打非”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