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司法治理从总体上呈现为诉讼案件高位运行的基本态势。从法庭建设角度而言,人民法庭要延伸审判职能,推动审判体系、审判能力提升。
2020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多个文件,进一步推动人民法庭标准化和规范化“两化”建设、示范法庭建设。人民法庭建设目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
人民法庭受理矛盾纠纷的实际状况,决定了新时代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当中的角色定位:新时代人民法庭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基层政法机关、是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层审判机关、是通过法治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法治力量。
人民法庭的“两化”建设,要更加重视“强基导向”,实现对人民法庭的优化布局。目前,人民法庭优化布局的主要考量因素有:人民法庭所在辖区内的地理状况、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所在辖区内的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和密度等,所在辖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未来发展规划等,所在辖区内的司法传统和社会法治状况等。除了考虑外部的影响因素之外,人民法庭的优化布局还需要充分考量人民法庭自身的既有条件和运行成本等内部因素,突出人民法庭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和角色,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司法治理中的作用。
新时代人民法庭的建设既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更需要在既有建设基础之上,努力延伸其司法职能,只有拓宽人民法庭的受案类型、持续延伸人民法庭的审判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司法治理功能,通过基层司法制度的现代化来系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人民法庭的“两化”建设和示范法庭建设,要遵循“三个便于”“三个服务”和“三个优化”的基本工作原则,同时,应从着力于“硬件建设”转向注重“规范性建设”和“内涵式建设”,更好地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司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