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通讯员 白小毛 刘晶
11月15日,笔者从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法院获悉,今年以来,榆阳法院坚持司法能动,延伸司法服务,依托榆阳区城乡社会治理“三同步三融合”机制,持续开展常态化、专业化、多层次、多领域府院联动,探索实现前端预防、源头化解、多向联动、多元共治的工作局面。
端口前移,主动融入基层综合治理。榆阳法院派驻诉前调解团队入驻榆阳区综治服务中心,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行业部门、社会群团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在诉前调解中心,区法院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开展法律指导、司法确认等工作,搭建常态化、制度化、前端化诉调对接机制。榆阳法院还加强基层法庭与乡镇人民政府、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将司法服务延伸至诉源治理最前端。
网格管理,建立全覆盖互动集群。榆阳法院建立了审判团队与政府职能部门“点对点”对接联络机制,推动府院紧密对接、良性互动;建立与所辖乡镇(街道)、社区(村)对应的法治指导网,在社区、村组设立“法官工作站”,指派法官干警进入网格担任法治指导员,由分管领导包抓、法官干警下沉,为基层提供精准法律服务,促进非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目前,榆阳法院选派156名法官干警下沉271个行政村、425个村组(社区),实现诉源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
多元共建,吸纳行政解纷力量。借助城区、乡镇、村社三级综治平台,榆阳法院以一个诉前调解中心为支点,六个基层法庭为触角,借助行政调解力量,在涉及劳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金融借贷等矛盾易发多发领域吸纳专业调解组织,参与预防化解行业性矛盾纠纷。针对辖区供热纠纷,诉前调解中心通过“七日三调法”主动联系区住建局,与区住建局物业服务指导中心、榆林市供热公司座谈沟通,双向调解,最大程度化解纠纷。针对婚姻家庭、妇女权益保护、道路交通、商品价格等纠纷,郭家伙场法庭与妇联、交警队、价格认证中心建立“1+3+N”联动机制。针对土地承包、耕地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等问题,镇川法庭采取联席会议、法律指导、季度反馈等方式,建立“三横一纵一依靠”的“五联”机制。针对侵权、相邻等纠纷,鱼河法庭与党委政府、村委会建立了“三治”议事小屋、赵家峁旅游巡回工作室、大碗说事堂,促进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前端预防,防止衍生案件发生。榆阳法院利用诉前调解效率高、用时短、零费用的优势,由法官指导,通过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先行化解供热合同纠纷、物业纠纷等系列案件,将此类型案件最大化化解在诉讼前。对于无法调解的案件,榆阳法院指派法官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巡回调解、巡回审判,做到办理一案、影响一片,减少类案发生,起到“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与此同时,榆阳法院以“走出去”的方式,与司法所、交警队、村委会积极参与政府基层社会治理,促进资源信息共享,矛盾问题隐形化解,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延伸触角,提升诉源治理效能。诉前调解中心通过“周联络、月下沉、季宣传”的方式,定期安排法官干警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基层法庭通过“重点分析、季度反馈、点穴服务”等方式,为当地政府强化基层治理提供数据依据和法律意见。针对突出问题、类案纠纷,榆阳法院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促进府院良性互动,实质性解决问题。榆阳法院还与住建局、司法局(所)、派出所等部门联动,深入推进法院“一村(社区)一法官”与全区“1+5+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度融合,通过“法官指导员+人民调解员+网格管理员”形式,强化与社区协调联动,防止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通过府院联动,榆阳法院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纠纷案件1336件,其中化解供热、物业等纠纷案件1007件,调解率达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