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大鹏 通讯员 樊庆)“感谢法院帮我渡过了经营难关,你们真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近日,汉中市南郑区一家门窗加工厂的负责人邬某,在拿到30余万元新订单后,紧握着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的手感慨道。
此前,邬某因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被诉至法院,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时,其经营的工厂正陷入“订单荒”的困境。涉诉带来的信誉影响导致客户不愿合作,工厂订单量骤减,本就紧张的资金链彻底断裂,连维持正常运转都成了难题。
“若简单采取查封扣押措施,企业很可能垮掉,债务也可能变成‘死账’,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更难以真正实现。”执行法官深入分析研判后,决定启动“执行+帮扶”双轨模式:一方面,主动走访潜在合作企业,详细说明案件进展及邬某的经营困境,积极消除对方对“涉诉企业”的顾虑;另一方面,组织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经过多方协调推动,邬某成功与某公司签订30余万元的加工订单,同时与申请执行人肖某达成以盈利收入偿还债务欠款,剩余尾款分期支付的和解方案。
近年来,南郑区法院持续深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执行有温度”与“执行有力度”间积极作为,通过“活封活扣”、为企业留足经营空间、信用修复助企业“重启”发展等举措,助推企业发展,让司法执行既有力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