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虎
合上采访本时,桌上的反诈宣传册被风掀起一角,“隐形陷阱”四个字格外刺眼。几天的采访里,法官、检察官、民警讲述的案例像拼图,一点点还原出电信网络诈骗的真实面貌——它从不是影视剧里的离奇剧情,而是藏在手机弹窗、陌生来电、兼职广告里的日常危机。
法官提及的大学生小张案让人唏嘘。5000元,对学生而言不是小数目,却成了骗子精心设计的诱饵。更值得警惕的是,庭审记录显示,诈骗者起初只骗几十元“试水”,正是“小金额诈骗不算事”的心理作祟。这让我想起法官反复强调的话:“法律的标尺从不含糊,每一分诈骗所得都要付出代价。”那些觉得“骗点小钱没事”的侥幸,最终都会撞上法律的铜墙铁壁。
检察官拆解的帮信罪链条更触目惊心。杨某用银行卡刷POS机买黄金时,或许没想过61万元流水会换来两年刑期。“看似帮忙转账,实则成了骗子的‘工具人’”,这句话在采访中被反复提起。当“兼职刷单”“代收款赚佣金”的广告弹出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出借的银行卡可能正在流转赃款,点击的链接或许已将个人信息卖给犯罪团伙。法律对“明知”的界定早已超越“直接知情”,那些“应当知道”却选择忽视的瞬间,就是踩向犯罪深渊的第一步。
民警总结的“防诈三问”至今清晰:钱往哪去?回报合理吗?关键信息敢说清吗?这三个问题像照妖镜,能让多数骗局现形。网购退款时,真客服从不会要银行卡验证码;社保异常会有官方渠道核实,绝不会让你下载陌生APP;“稳赚不赔”的投资,本质上都是冲着你的本金来的。可惜太多人在“高回报”的诱惑中忘了常识,在“熟人求助”的急切里放弃了核实。
采访结束时,电子屏正滚动播放反诈标语:“守住验证码,就守住了钱袋子”。突然明白,这场人与骗术的较量里,技术攻防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防线。当我们学会对“轻松赚钱”说不,对“紧急操作”慢半拍,对“私密转账”多核实,那些潜伏在数字世界的陷阱,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防诈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清醒的守护者。毕竟,最好的“护身手册”,永远是存于心底的理智与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