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居家安全 监护莫松懈

  本报记者 惠亚洲 通讯员 石亮

  编 者 按

  安全,是支撑所有欢声笑语的坚实底色。正值暑假,孩子们在阳光下自由探索,舒展着蓬勃的生命力。同时,那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却无处不在——家中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疾驰的车轮可能在转角处制造意外,平静的水面下或许暗藏着致命的漩涡。即日起,本报特别推出“快乐暑期 安全度假”系列报道,旨在温馨提醒广大家长与孩童,在享受假期乐趣的同时,切记安全警钟长鸣。

  在期盼已久的暑期假期里,孩子们或与家人外出旅游,或居家休闲娱乐。在“神兽出笼”拥抱空调、西瓜、户外、景区的同时,青少年和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也随之增多,触电、失火、卡喉、卡腿等居家安全事故威胁着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暑假期间,各种“熊孩子”“花式”被卡事件频频发生。

  “娃的双腿被护栏死死卡住了,无法脱身,麻烦你们过来救救她!”7月22日22时许,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一名带着哭腔的女士紧急求助。

  接警后,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曲江大队雁翔路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救援人员立即出动,迅速抵达事发地。

  “一名约5岁的小女孩蹲在楼下护栏旁,双腿被两根护栏柱紧紧‘咬’住,脸上挂着泪珠,疼得不停抽泣。”曲江大队雁翔路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刘冲说。

  当天傍晚,女孩被母亲领着在院子里乘凉,谁知在玩耍时双腿不慎被护栏卡住。女孩的母亲试过掰护栏、涂抹肥皂水润滑,甚至用毛巾裹住栏杆后发力拉动女孩被卡住的双腿,却始终无法让孩子脱困,无奈之下拨打了“119”。

  “小朋友别怕,叔叔很快就帮你脱困。”刘冲一边蹲下身,用温和的语气安抚女孩情绪,分散她的注意力,一边迅速取出消防扩张器。两名队员小心翼翼地将扩张器钳口对准护栏间隙,缓慢发力。

  随着“咔哒”一声轻响,护栏缝隙被逐渐扩大。5分钟后,女孩的双腿终于从束缚中解脱。“护栏、防盗网这些地方缝隙窄,孩子贪玩容易卡进去,平时得多留意。”刘冲叮嘱家长。

  这次看似偶发的“护栏惊魂”,实则是家庭环境中潜在风险的冰山一角。

  “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他们总喜欢在栏杆间钻爬、往缝隙里伸手、对犄角旮旯‘一探究竟’,而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着风险。”刘冲表示,从化身“钢铁侠”卡进栏杆到脚部被酒店旋转门“咬住”,从头部卡进扶梯三角区到身体嵌在假山缝隙里……这些“探索性意外”,多发生在家长转身、接电话的短短几分钟里。

  “儿童居家意外伤害在消防接警处置的未成年人事故中占比居高不下,近三成涉及低龄幼童。家长要加强孩子的安全防范。尤其是防护栏、各类孔洞、电源线路插孔、燃气阀、打火机及异物等,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伤害之源,酿成大祸。”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就连日常的进食时刻,也可能藏着“致命危险”。儿童咽喉发育尚未成熟,花生、瓜子、果冻、葡萄等食物稍不注意就会呛入气管。

  “孩子进食时嬉笑、奔跑,或食用未切碎的易卡食物,都可能引发窒息,而黄金急救时间仅有4到10分钟。”西安市第九医院医生王清奎提醒说。

  那么,如何织密居家安全防护网,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安全成长的避风港?

  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提醒家长和社会必须构筑“双重防线”。第一道是物理“硬防线”。电源插座必须安装质量可靠的儿童保护盖,充电器、接线板等用完即收;刀具、药品、化学清洁剂等务必锁入孩子无法开启的橱柜内;阳台、窗台边严禁堆放可供攀爬的桌椅杂物,窗户应加装限位器;对家中所有孔洞缝隙进行排查,必要时用海绵、专用防护套等封堵。第二道是意识“软防线”。家长需反复、明确告知孩子哪些物品、区域存在危险,如“护栏不能爬、插孔不能碰、药片不能吃”,利用绘本、动画片等形式强化安全认知;在家长监护下,孩子可以进行适度的安全模拟训练,如遇险呼救、拒绝陌生人等,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家长自身需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海姆立克急救法、烫伤紧急处理等,并确保家中其他人员同样知晓。”王清奎说。

  家,本应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然而可能会因家长的一次疏忽让这港湾被危险的“暗礁”包围。

  快乐过暑期,安全不“放假”。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绷紧假期安全弦,强化安全保障硬件设施,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普及安全知识,共同守护孩子的暑期安全。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聚焦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检察
   第06版:法院
   第07版:公安
   第08版:关注
居家安全 监护莫松懈
旅居养老别被“稳赚不赔”迷了眼
图片新闻
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完成新入额检察官培训
让司法温暖直抵人心
西安97家移动社区营业厅可为电动自行车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