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大鹏 通讯员 张华生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百姓。这句话不仅是汉中公安“四下基层”工作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青年民警文鑫在基层工作中身体力行的行动指南。
7月28日,勉县公安局元墩派出所“90后”民警文鑫的手机急促地响起,元墩镇喇家寨社区的陈女士因照顾家中老人问题与亲属发生激烈争执,遂报警求助。
文鑫迅速赶到现场,只见双方情绪激动。陈女士诉说着日夜照料老人的艰辛,而亲属张某则对她照顾老人的方式表示质疑。文鑫迅速将双方带到派出所的调解室,先为他们送上凉茶以平复情绪,再引导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诉求。经过调查,文鑫发现这场争执源于对照顾老人方式的分歧。
为了化解矛盾,文鑫邀请同村德高望重的老者和双方亲属,组织了一场家庭会议进行调解。他提出了“三家轮流赡养”的方案:即每4个月轮换一次照顾老人,医疗费超过600元的部分由三家共同承担,并由女儿一家负责监督执行。经过两小时的耐心劝解和调解,亲属们最终握手言和,承诺将共同承担起家庭责任。这场因赡养问题引发的家庭风波得以圆满解决。
当日11时许,文鑫接到元墩村二组陈先生打来的报警电话,称与邻居陈某因道路通行问题发生争执。文鑫迅速赶到现场制止了双方的争吵,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洪水冲毁道路后,陈某认为陈先生想强占自家的院坝作为通行道路。文鑫对陈先生不当的沟通方式进行了批评,同时劝说陈某:“虽然院坝是私有的,但道路是公用的。”
在文鑫的耐心劝说下,双方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之处,但仍碍于面子不愿和解。于是,文鑫主动带头将路上堆放的树枝挪到路边。陈先生与陈某见状也一起加入。双方在挪树枝的过程中逐渐释怀,对文鑫的举动表示感谢,并承诺以后会友好相处。文鑫用“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朴素道理,成功化解了这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
当日下午,地表温度已经突破了55℃。此时,文鑫接到了来自勉县京昆高速服务区的报警电话。原来,王某与张某因开车门时不慎发生剐蹭而引发争执。文鑫迅速带领民辅警赶到现场,只见王某与张某正吵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
文鑫迅速将双方引导到树荫下,耐心劝解道:“王同志,你这是新车啊,行驶证上显示今年5月份才上的牌,你心疼车的心情我能理解。”“张同志,我看了一下,以我的经验来看,这剐蹭如果单面车门钣金加喷漆的话,明年交强险保费就没有优惠了,还要涨300元,自行维修估计得400元。要不咱们各退一步?”见双方情绪有所缓和后,文鑫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双方各退一步自行协商维修事宜。最终双方接受了这一方案。这场高温下的调解不仅化解了经济纠纷,更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临近下班时,文鑫又接到了漆树坝镇张家桥村的报警电话。原来,曾女士在整理荒地打农药时,不慎将长相酷似杂草的石菖蒲(黄某种植的中药材)用农药喷死了,双方产生争执。文鑫迅速赶到现场,只见曾女士紧紧抱住黄某的腿不让其离去。他迅速上前进行劝解。待双方情绪稳定后,文鑫了解到:因曾女士家的坡地长期荒废,黄某便种植了中药材石菖蒲。
文鑫经过现场勘查,发现被毁的药田面积有限。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三方协作的方案:次日,三方共同移植存活的植株;曾女士参与劳动以抵偿损失;黄某提供午餐;村干部全程进行监督。这个既兼顾情理又符合实际的调解方案,不仅挽回了农户的经济损失,更保住了邻里之间合作种植的根基。
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3年多的从警生涯中,文鑫成功调解了300余起邻里纠纷。从村舍邻里的争执调解到田间地头的握手言和,他的足迹见证了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