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震 通讯员 冯帆
从传统化工到先进制造,从氢能产业到低空经济……榆林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座昔日的能源重镇,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力打造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围绕打好“八场硬仗”、办好市上“20件大事”等重点工作,结合实际出台了《全市公安机关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系统构建5大类36项重点任务体系,聚力营造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和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以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为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架起警企共治“平安桥梁”
8月28日,榆林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清水工业园派出所负责人常帅带队深入园区企业,又一次全面排查企业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当场反馈并督促整改,帮助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榆林经开区清水工业园集聚了国能、陕煤、延长等国内煤化工龙头企业。为了护航园区安全稳定运行,榆林经开公安依托智慧园区应急指挥平台,构建“人防+技防+智防”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我们在辖区每个大型企业均成立了警务工作站,并实行‘五联’工作法,即信息联采掌握动态、矛盾联调化解纠纷、隐患联治消除风险、治安联防筑牢防线、服务联送优化环境,真正做到警力跟着项目走、警务围着项目转,全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常帅说。
近年来,榆林公安不断完善警企联系机制,为重点项目配置“护航警官”,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设立警务室或警务工作队,精准掌握影响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高效回应解决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等企业诉求,多措并举做好安商护企工作。目前,全市设立工业园区警务室、警企服务站20个,全市328名“护航警官”结对帮扶450余家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诉求1700余件。
激活创新发展“源头活水”
在榆林,一块普通的煤炭能够裂变成塑料、织布等100余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实现煤炭“由黑变白”“循环利用”的产业升级。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强力支撑。榆林公安深入贯彻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企业发展与民生需求,在户政、交管、出入境等领域加大政策供给,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服务,助力榆林实现从“能源高地”向“人才高地”的跨越式发展。
在榆阳区高新汽车产业园,早上一开门,榆林车管所服务大厅就迎来许多办事群众。“现在换证太方便了!”市民张先生仅用8分钟就通过自助机完成了驾驶证更换,“以前要跑医院体检、照相馆拍照,现在一站式全部搞定。”
车管所监管中心主任薛钰锋介绍,该所大力推行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创新推出“五免服务”:车辆识别代号免拓印、身份证明免复印、驾证照片免提交、申请表格免填写以及39类业务资料免提交。据统计,今年以来累计受理网办业务达320万人次,减免申请材料96万份,既节约了行政成本,又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
搭建动态预警“智慧引擎”
“陕K×××××车主,榆林交警提示:您已疲劳驾驶,请在附近服务区或停车场停车休息!”这样的智能语音提醒,正通过榆林公安研发的“云哨”语音自动告知功能,实时守护着榆林道路上的大货车司机。
榆林公安交警通过数智化赋能,搭建重点车辆监管云平台,利用“云哨预警”黑科技,对疲劳驾驶、超速低速、违停禁行等6大类120余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实时预警提醒,实现了从“事后处罚”到“事前预防”的治理转型。同时,在全省首创“虚拟卡口区间测速”技术,实现对“两客一危一货”重点车辆“实时监控-风险预警-提醒警告-违法处置”的闭环管理。“平台运行以来,榆林大货车疲劳驾驶预警量较应用初期降幅达95%。一年来,重点车辆的事故、死亡、受伤等数据同比分别下降30%、31%、50%。”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程娟丽说。
今年以来,榆林公安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窗口期,做大做强数据、算力、应用“三大支撑”,创新研发出“疑似盗窃原油积分预警”“可信安全跨域建模”“分心驾驶识别预警”等一批在打击犯罪、治安防控、服务民生等方面的高频实战场景和应用模型,努力让“事前感知+主动预警”成为警务工作新常态。
“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了榆林公安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中以实战应用为导向,联合开展重点课题攻坚和算法模型研究,推动科研成果持续转化。”榆林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李庆山说。今年以来,榆林公安组建“公安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研发高频场景数据模型121个,2项科研成果正在申报部省科技兴警示范项目,2项创新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同时,榆林公安深化警企警校协同创新,着力打造“战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全市159名民警获得中级以上数据分析师认证,一支专精尖、复合型、实战化的“数据警察”队伍初具规模,为公安机关提升新质战斗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