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靖涵 李传宏 本报记者 李煜
“‘板凳搭拢’好商量,各退一步心敞亮!”8月18日,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大寺庙村的村委会院落里,村支书老罗的一句话,把僵持10年的农村自建房纠纷给“说活”了。
“板凳搭拢”是一种通过坐在一起商议来解决纠纷的方法。当天,山阳县人民法院法官联合村干部,利用当地“板凳搭拢”解纷法,一边讲法一边拉家常,不仅帮陈某要回了拖欠的建房钱,而且让6名被告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包袱”。这场“民间智慧+司法温度”的调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秦岭腹地落地生根。
盖房生变故
2014年10月,村民陈某与吴某签订《承建合同》,约定陈某以“包工不包料”方式为吴某修建一栋二层16间房的砖混结构框架楼。合同明确约定了施工范围、质量要求、付款方式等内容。
原本两人都盼着新房快点盖好,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次年12月,陈某刚把房屋主体框架搭好,吴某突然生病住院,连买建材的钱都凑不出来,施工被迫停止。那时候,吴某只按预算付了60%的工钱,剩下的一直没给。
没想到,2019年7月吴某因病过世,这栋没盖完的房子成了“烂尾楼”,陈某的工钱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10年间,村里、组里没少帮忙协调,可两边各说各的理,矛盾越积越深。
2024年,陈某试着去法院起诉,还申请了财产保全,可后来又撤了诉。直到今年7月,陈某再次起诉,把吴某的妻子杨某和他们的3个孩子,还有吴某与前妻的2个孩子,一共6人告上法庭,要求付清剩下的8.7万余元工钱。
法官破僵局
案子刚到法官手里,第一道坎就来了——找不到被告。案卷里杨某的电话要么没人接,要么一听是法院的立马就挂,其他人没有登记在册的有效联系方式。
承办法官主动出击,前往被告户籍所在地大寺庙村。村支书老罗帮着联系上了杨某,又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杨某这才愿意配合。
第二天,办案人员照着老罗给的线索,跑到外地市一个偏远村落的出租屋里,终于找到了杨某。刚一见面,杨某的情绪就很抵触。
“大姐,您先别着急,我们不是来催债的,是来帮您把这10年的疙瘩解开的。”办案人员没急着谈案子,先坐下来听杨某倒苦水,等她情绪平复了,再一条一条解释保全措施的法律依据,又跟她说:“这次调解就是想一次性把事儿了了,您也能安心过日子。”杨某终于点头:“行,我跟家里人说说,一起回村里,把这事了结了。”
现场算明账
8月18日,约定好的调解日到了。办案人员、陈某、杨某一家,还有村干部,拿着卷尺钻进了那栋“烂尾楼”。16间房一间一间量,已施工的墙体面积、没做完的墙面抹灰、地砖铺设、外墙瓷砖、场地硬化,每一项都现场记下来,反复核对。大家忙得满头大汗,用了3个小时,才算把施工数据都定下来。
回到村委会,调解正式开始。法官和村干部一起,按2016年当地的人工市场价算工钱:总工程款该是221496元,减去没施工项目的41600元,再扣掉吴某生前已经付的164800元,最后算出来,杨某一家实际该补15096元。“账算得清楚,没毛病!”陈某和杨某都没意见。
可陈某觉得“十年讨薪太委屈”,非让对方多付5000元利息,总共要2万元;杨某这边则说,房子主体到处渗水,得让陈某先修好。两边各不相让。
“大伙儿别急着走,到院里坐会儿,透透气再商量!”关键时候,老罗赶紧打圆场。
于是,一群人搬到村委会小院里,法官和村干部当中间人,大家围着小板凳坐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说起来。
“这事儿拖了10年,法官跑了多少趟,又是量房又是算账,不就是为了让两边都省心?现在各退一步,不就过去了?”老支书老朱也在一旁帮腔。
法官趁机接着说:“关于利息,合同里没写,现在想额外要,法律上不支持;至于房子渗水,陈某可以给你们提提维修建议,你们自己修,也省得再来回折腾。”
在两位村支书的见证和法官的引导下,两边终于松了口:杨某一家当场给了陈某13500元建房尾款,房子渗水的事儿自己解决,从此两清。
“借用民间智慧,彰显司法温度。‘板凳搭拢’,搭的是信任,拢的是人心。”承办法官感慨道,这种从漫川当地民俗里来的解纷办法,把“坐下来好好谈”的民间智慧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理念有机结合,再复杂的纠纷,在拉家常似的聊天里就化解了,这也是基层治理最接地气的“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