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一纸调解书化僵局暖民心

  本报记者 宋雅 通讯员 林升春

  “房子我不要了,同意接受你们一次性付清房屋差价24万元!”8月26日,在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航天人民法庭调解室里,朱女士思虑再三后,对前夫王先生和前婆婆郑重说道。随着这句话落地,一场牵扯离婚后房屋拆迁权益、僵持许久的纠纷,迎来了圆满结局。

  事情要从朱女士与王先生的离婚说起。两人离婚后,因王先生所在村组房屋拆迁,法院判决朱女士对其中65平方米房屋享有权益,同时她需向前夫支付一笔房屋折价款。可判决到了履行环节时却卡了壳——朱女士拿不到补偿就没法付折价款,王先生收不到钱便不配合分割权益,双方陷入了“谁也动不了”的执行僵局。

  僵局还没打破,新的争议又冒了出来。不久后,拆迁安置房建成交付,实际面积比之前判的多了23平方米,成了88平方米。这多出的面积该怎么算?房子到底归谁?朱女士索性再次起诉,要求确认自己对这套88平方米房屋的所有权。

  案子到了主审法官王琼手里。王琼仔细梳理案情后发现,这可不是简单判个“房子归谁”就能解决的事。“如果只就新案下判决,原来的执行难题还在,说不定还会因为房屋实际面积、折价款这些事再生新的纠纷,当事人就得一直陷在‘拉锯战’里。”王琼清楚,必须找到一揽子解决的办法。

  王琼先一头扎进拆迁档案里,把补偿标准、面积核算规则掌握得明明白白,随后又一次次找双方沟通,一边拿着政策文件、法律条文,把共有财产分割的规矩讲透,帮当事人算清房屋差价明细;一边拉家常般开解,让双方当事人慢慢放下对抗情绪,多想想“彻底解决事”比“争输赢”更重要。

  “调解不是各退一步将就,是帮你们把账算清、把路铺顺。”王琼不止一次跟双方说,真要走判决、执行的路子,耗时长不说,双方精力、金钱都得搭进去,不如坐下来协商出都能接受的方案,一次性解决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琼的耐心引导下,朱女士和其前婆婆、王先生慢慢理解了彼此的难处:朱女士想尽快拿到补偿款安心生活,王先生一家则更希望保住房子。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朱女士主动放弃88平方米安置房的所有权,王先生一次性支付朱女士房屋折价款24万元。

  这笔钱一付清,不仅新的房屋所有权确认纠纷结了案,之前那起“钱房交割”的执行僵局也顺带解开了。一场可能牵扯多轮诉讼、执行的麻烦事,靠着一纸调解书彻底解决。当事人握着王琼的手连声道谢。这“实质解纷”的温度,实实在在暖了民心。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法院
   第04版:检察
   第05版:公安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平安
   第08版:视觉
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
一纸调解书化僵局暖民心
图片新闻
佛坪“云上法庭”高效解纷
西安鄠邑法院:“法治套餐”直达创业园
大荔法院调解借款纠纷促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