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建锋 通讯员 李新峰
“谢谢你们耐心细致的调解和热心周到的帮助,我们邻里的关系才得以修复,现在大家都能安心过日子了。”8月28日,韩城市公安局板桥派出所共裕社区警务室成功调解了一起因邻里门前一棵花椒树归属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不仅化解了村民间的矛盾,还增进了警民之间的信任与理解。而这,正是韩城市公安局创新构建“四联调解”工作法,让基层矛盾化解跑出“加速度”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韩城市公安局紧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针对基层矛盾“发现慢、分流乱、协同弱、专业差”等问题,创新构建“四联调解”工作法。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排查矛盾纠纷463起,成功化解446起,化解率96.3%,未发生因矛盾激化引发的重大案事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平安防线。
网格调解抓前端
“邻居李某家的树枝伸到了我家院子里,刮风时总掉叶子。”6月20日,芝阳镇王村网格员王仲民巡查时听到村民王女士抱怨,当即记录下“王村三组王某科家,邻里纠纷,需调解”,并于当日下午与社区民警上门调解。
在韩城,像王仲民这样的网格调解员共有326名。他们由社区工作者、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组成,与民警、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构成“1+1+N”网格调解队伍,按照“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原则,开展“敲家门、访民情”活动,重点排查婚恋家庭、邻里纠纷等9类易激化问题,通过“发现—上报—派单—调解”闭环流程,确保矛盾在“最小单元”第一时间化解。
为进一步提升效能,韩城市公安局配套推出“三早”机制:早发现,将网格员培训纳入派出所“每月一训”,传授矛盾隐患识别技巧;早介入,建立30分钟响应圈,确保矛盾上报后民警或调解员30分钟内到场;早处置,简易纠纷当场调解,复杂纠纷及时启动分流程序。今年以来,网格队伍排查上报矛盾264起,226起当场化解。
“现在小问题刚冒头就被网格员解决了,村里的氛围越来越好!”芝阳镇芝阳村党支部书记屈塬民说,网格调解就像“神经末梢”,让基层治理更灵敏、处置更高效。
分流调解明责任
近日,桑树坪镇梁山村村民杨某与李某因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发生争执。桑树坪派出所上报后,镇综治中心随即启动“分流调解”:司法所负责核对承包合同、派出所梳理争议焦点、村委会查找档案,经分析认定该纠纷属“权属争议类”,镇综治中心遂将该纠纷迅速分流至“镇政府涉农调解室”处理。
“分流调解不是简单转交,而是按照矛盾类型、涉及主体、风险等级精准分类,匹配最优资源。”韩城市公安局治安大队负责人孙海宇介绍。该局对照市委政法委《矛盾纠纷分类分流标准》,将矛盾分为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6大类21小项,分别对应“情感调解队”“乡贤调解团”等6支专业队伍,实现“一类矛盾、一套方案、一队人马”精准处置。
此外,韩城公安还建立“双向反馈”机制:调解前向当事人说明负责队伍及处置流程,征得同意后再开展工作;调解后及时将结果反馈至派出所和镇综治中心,形成“受理—调解—归档”完整链条。今年以来,该局通过分流调解处理矛盾176起,162起在7天内化解,平均处置时长较传统模式缩短40%。
联动调解聚合力
“要不是你们,企业真要停工了!”近日,在龙门镇某企业会议室内,企业负责人郭某向民警、劳动监察员、工会代表一一致谢。此前,30余名农民工因工程款结算问题与该企业产生纠纷。接警后,韩城市公安局立即启动“联动调解”:派出所维持秩序、人社局核查工资台账、工会组织协商、法院提供法律援助,仅用3天就促使双方达成调解。
针对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矛盾,韩城公安推行“1+N”联动模式,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矛盾化解联席会议”,明确各单位分工,打破职能壁垒,形成“信息共享、力量共用、难题共解”的共治格局。
韩城公安还探索“三色预警+三级响应”机制:红色预警(涉及人数多、金额大)提请市级领导包案,多部门联合攻坚;黄色预警(跨镇街)由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牵头,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与;蓝色预警(单一领域)以主管部门为主、派出所参与处置。今年以来,该局通过联动调解成功化解12起重大复杂矛盾。
精专调解提质效
“王阿姨,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子女对父母有法定赡养义务,具体方式可以结合您的生活需求和子女能力协商。日常照料建议‘轮流陪护+定期探视’……”8月2日,乔南派出所民警、司法干部、律师共同为赡养纠纷当事人王某兰及其子女提供专业指导。经过2小时调解,双方最终签订赡养协议,纠纷得以化解。
针对婚姻家事、遗产继承等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韩城公安联合法院、司法局、律所组建“精专调解团”,吸纳退休法官、资深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加入,打造“家事调解室”“涉农调解室”等特色阵地;同时,建立“个案研讨+案例库建设”机制,定期分析典型案例,提炼调解技巧。今年以来,“精专调解团”化解复杂矛盾11起,化解成功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