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选源 本报记者 李煜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8月20日,在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胜利村逢周三的院落会上,镇、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程永鹏通过宣讲村规民约,提高村民对村规民约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近年来,胜利村以村规民约为抓手,通过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人人遵守”的目标,在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态保护等领域实现突破,绘就出一幅村美、人和、业兴的新图景。
“软约束”凝聚文明共识
“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咱们自己的日子要越过越敞亮!”在院落会上宣讲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程永鹏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由红白理事会牵头制定的村规民约,明确抵制高价彩礼、攀比浪费等陈规陋习,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和群众互动宣讲,让“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胜利村,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村规民约不仅是墙上的“白纸黑字”,更是村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定期开展“道德评议日”“家风家训三晒三树”等活动,先后涌现出一批县级文明家庭和身边好人,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小清单”激活集体经济
“村里的每一笔资金怎么用?产业项目咋推进?翻开《村级权力清单》就一目了然。”胜利村通过梳理“小微权力”边界,将产业规划、资金使用等事项纳入村民监督范畴。在“党支部+集体主导+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下,村规民约进一步明确集体与农户的权责关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胜利村依托清单化管理,成功盘活闲置大棚发展香菇种植,还建成5个淡水养殖大棚和300米产业路,在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联络组的牵线搭桥下,成功争取到江苏帅丰集团捐赠的5000尾鲈鱼苗和250公斤养殖饲料。胜利村通过“劳务+分红+联营”模式,12户村民嵌入产业链,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村规民约中对产业奖补、利益分配的规范,让村民吃下“定心丸”,也吸引了乡贤返乡参与建设。
“硬制度”筑牢绿色屏障
“护林员每天巡山路线咋安排?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咋办?村规民约里都写得明明白白。”作为秦岭腹地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胜利村将林长制要求融入村规民约,明确“两长一员”(镇村林长、护林员)的管护责任。每季度一次的培训和巡查考核,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胜利村不仅实现“林有人管、树有人护”,还通过板栗、核桃科学管理等林下经济方式让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村民徐顺青感慨:“现在大家都知道,保护好山林,就是保住了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枫桥经验”化解基层难题
“大事一起议,小事不出组。”胜利村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写入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调解委员会“四会”共理,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回访制度。去年以来,胜利村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20余起,化解率达到了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7月20日,村民陈某和周某就用地产生纠纷:周某在争议地块种植天麻,但该地块已由陈某先种下了槐树苗,陈某要求周某补偿存活的槐树苗钱,双方争执不休。村干部到现场查看实际情况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书。
村规民约还明确了“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要结合“八五”普法开展“送法入户”活动。如今,村民遇到问题不再“靠拳头”,而是主动找调解员、查法律条文,法治意识显著提升。
从“无人问”到“众人管”,从“靠嘴说”到“立规矩”,胜利村的实践证明:村规民约虽“小”,却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治理合力。随着“小公约”的持续完善,胜利村以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