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钢 通讯员 田先丙
“今年4月,我们未央区法院同时收到两份特殊申请——女方冯某申请强制执行前夫李某拖欠12个月的抚养费,李某则请求保障其被搁置一年的探视权。”5月30日,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胡琳在介绍典型案例时说,“这起案件的执行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两份同时抵达的申请书,折射出这个离异家庭的伤痛:一方面,孩子的物质生活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亲情纽带出现断裂。胡琳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执行案件,而是一场关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心灵救治行动。于是,一场以“护航童心”为目标的特殊执行行动拉开帷幕。
“她不让我看孩子,我凭什么给钱!”调解室内,曾经的夫妻针锋相对,李某情绪激动。冯某也不甘示弱:“我没有阻止他看孩子,是他从来不给孩子打电话,也不给抚养费!”
胡琳了解到,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经济压力巨大,父亲则将未能探视当作不支付抚养费的理由,如果采取常规执行手段,只会让本就脆弱的亲情彻底破裂。
为打破僵局,执行干警决定先对当事双方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告知李某,作为父亲支付抚养费是法定义务,不能因未探视而拒绝支付抚养费;同时也向冯某说明,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应当配合孩子父亲行使探视权。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李某将欠付的抚养费主动支付至法院账户。
随后,在执行干警的精心安排下,一家人终于坐在了一起。面对久未谋面的父亲,两个女儿既有对父爱的渴望,又难掩生疏与拘谨。当李某满怀期待地提出周末接送计划时,女儿们却轻声婉拒:“我们作业太多了,能不能先每周通电话。”孩子的回答,让李某一时难以接受,也让执行干警意识到亲情的重建,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理解。
“这次执行的关键在于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逐步修复长期‘失联’的父爱。”胡琳说道。随即,执行干警采取“面对面+背对背”的方式,分别与冯某、李某单独交谈,同时也为孩子和父亲留出独处空间。经过深入交流,李某逐渐认识到孩子们已经长大,作为父亲,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她们的选择。
最终,双方协商一致:李某按期支付抚养费,在不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探视、问候;冯某也表示会全力配合。至此,两起案件得到妥善化解。
“我以后一定努力弥补这些年来缺失的亲情,谢谢法官!”李某紧握住胡琳的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