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本报记者 王若歆
近期,法治剧《无尽的尽头》热播。剧中呈现的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监护缺失等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引发社会热议与主流媒体深度点评。本报记者特邀未检检察官与未成年人审判领域法官,结合热播剧,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实践。
嘉宾:
申夏兵(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检察院未检检察官)
林丽丽(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四庭法官)
问:热播剧《无尽的尽头》让大众关注和了解了未检检察官,您在观看这部剧后有何感受?
申夏兵: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照进现实”。剧中检察官那种一会儿充满斗志,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一会儿又被压力压得难受,偷偷在卫生间缓神的状态,跟我们平时一模一样。尤其在面对未成年人互害案件中“双向保护”的权衡,既要保障被害人权益,也要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这背后需要大量的案外工作。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不是“一放了之”或“一关了之”,而是“惩治该惩治的,保护该保护的”,用“修复性”司法理念引导未成年人走出阴霾,走向阳光。
问:在未检工作中,面对未成年人开展调查取证往往更复杂。在工作中,检察官与未成年人沟通时会采用哪些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
申夏兵:我们在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时,使用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首先要建立平和的沟通氛围,再循序渐进引导交流。而面对被害人时,我们严格遵循“一次询问”原则,在提前介入阶段与公安机关共同制定询问方案,通过沙盘辅助、心理老师介入、合适成年人陪伴、角色扮演、情景带入等多种方式与被害人进行交流询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反复询问对未成年被害人造成的二次伤害。
问:剧中聚焦了性侵害未成年人这一沉重话题。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民法典中,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定?
申夏兵:性侵未成年人一般需要负刑事责任,在判决时可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对被害人进行经济赔偿。民法典中规定,经济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治疗和康复所需的合理费用。此外,2023年“两高”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治疗和康复的费用,也是合理费用。
问:民法典中有无涉及校园欺凌的相关规定?能否结合案例分享?
林丽丽:民法典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侵权责任怎么算、家长该担什么责任、学校有没有责任这些方面,具体在民法典第1179、1188、1200、1201条里都能找到。一旦发生校园欺凌,受伤的孩子可以要求赔偿,过错方家长要跟着担责任,学校要是没管好也可能要承担责任。
去年,我们曾办理过这样一个案子:咸阳某小学四年级有两个孩子,甲和乙课间打闹时乙把甲的肩膀弄骨折了。甲的家长就把乙、乙的父母还有学校告到法院。后来,我们在查明基本事实的前提下,释法明理,反复调解,俩孩子都认识到自己不对,乙的爸妈同意赔钱,甲的爸妈也接受了赔偿方案,最后俩孩子也和好了。在这个案子里,法院按照民法典规定,先认定乙的家长得承担侵权责任,同时也查明学校在课间已尽到管理义务,最后通过调解让几方就赔偿达成了一致意见。
问:剧中多个案例暴露出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的缺失。在民法典中新增了除父母、遗嘱指定监护、协议监护之外的“国家监护兜底”,您如何理解这一变化?能否结合案例分享?
林丽丽:“国家监护兜底”其实是我们说的“公职监护人”。民法典中规定,当未成年人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时,监护人可以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担任。这一规定明确了国家在监护制度中的“兜底”作用,是对未成年人监护体系的重要完善,能够有效预防未成年人陷入无人照管的困境。
近期,我们法院审理了一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案件中的未成年人患有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父母离婚后其由父亲抚养,但父亲因犯遗弃罪已被羁押,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之前照顾孩子的爷爷去世,孩子母亲及外祖父母未能取得联系,后秦都区民政局介入,把孩子暂时安置到养老院住。法院综合考量案件实际情况,依据民法典判决撤销了这个孩子父亲的监护人资格,指定咸阳市秦都区民政局为孩子的监护人,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问:在法院日常审理的婚姻家庭案件中,抚养权、抚养费纠纷屡见不鲜,这些现实难题,在民法典中有哪些具体规定?
林丽丽:父母离婚后,子女随哪方生活的核心是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来决定。民法典中规定,离婚后,不满2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2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8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关于抚养费,民法典中规定,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具体金额和期限由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确定,且子女有权在必要时提出超出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抚养费数额及期限先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法院判决。数额需考虑子女实际需要、父母负担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平等,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其月收入20%-30%给付,负担两孩以上可提至50%以内;无固定收入的,参照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按上述比例确定,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比例。
问:您长期从事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工作,您在观看《无尽的尽头》这部法治剧后有什么感受?
林丽丽:《无尽的尽头》由真实案例改编。电视剧让法律知识变得直观又好懂,既体现了“宽容不纵容”的原则,又深挖了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原因。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中,我们既要坚守法律底线,对触碰红线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又要对未成年人倾注司法温情,探寻行为背后的成长困境与家庭、社会诱因,为涉案未成年人打开重返正轨的窗口。多年的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让我意识到,法律不只是惩恶的利剑,更是守护孩子的盾牌,既要划清“不可为”的界限,也要搭建“回头看”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