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通讯员 刘军
“感谢县综治中心的调解员帮我解决了烦心事、揪心事。”7月23日,樊某来到县综治中心向工作人员表达谢意。近日,志丹县义正镇村民樊某到综治中心反映,称邻居张某某饲养的山羊多次到其地里啃咬玉米,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两次组织调解未果。县综治中心指派工作人员惠文、高功政赶赴现场,通过勘验走访、释理说法等方式,促使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张某某向樊某现场赔偿损失3000元。一起邻里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今年以来,志丹县锚定“五有”目标、聚焦“五化”要求,从平台整合、力量聚合、机制融合入手,一体推进县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着力构建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 以“合”破题促规范,建好矛盾化解“主阵地”
志丹县立足办公场地优、人员配备足的实际,以“三个一”举措为抓手,有效解决功能设置不全、资源力量分散、群众“多头跑”问题。
“一中心”整合资源。该县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有关功能,按照“三区一厅十室一平台”功能布局,建立“6+8+N”部门入驻工作机制,实行公检法司和信访、人社6部门常驻,教育、民政等8部门轮驻和其他行业部门随驻,以“物理空间”重构和“资源力量”聚合,搭建县域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主阵地。“一窗口”受理诉求。在引导受理区设置一体查询机,为群众提供查阅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书、了解解纷流程、选择调解“能人”等综合服务;建立首问责任制,统一制定《矛盾纠纷受理办理表》,由专人填写当事人信息、矛盾诉求情况,确保要素齐全、概况清晰、诉求明确,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有效解决后续办理“部门多头问、群众反复说”问题。“一清单”办理推进。志丹县建立“分析研判+转办督办”机制,由专职工作人员对矛盾诉求先行研判,根据事情属性、部门职责、管辖权限精准转办、跟踪督办;落实办理情况记录和结果反馈制度,部门接单后及时组织调处化解,每一次研判、派单、化解情况均在受理办理表中记录,化解结果由部门负责人、调解人、当事人确认签字后反馈综治中心,形成“清单式”推进、“闭环式”管理模式。
■ 向“聚”发力抓联动,释放一体运行“高效能”
志丹县着眼县乡两级平台建设不同步、力量不统筹、协作不紧密问题,推行三个“一体化”举措,为矛盾纠纷化解赋能增效。
一体化推进平台建设。按照“两室一库一机”(群众接待室、矛盾调解室、调解“能人库”、一体查询机)标准,推进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步建立村(社区)干部、包片领导、党委书记“三级调解”制度,压实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责任。目前,全县7个镇1个街道综治中心全部达到“五有”标准,建立镇级调解“能人库”8个,吸纳镇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调解“能人”120人。一体化统筹资源力量。志丹县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夯实部门行业主管责任,组建20支行业矛盾化解专班,明确1名分管领导和2名业务人员为矛盾化解责任人;建立县域矛盾纠纷化解专家团队,由综治中心根据需要,统筹调度行业矛盾化解专班、调解“能人”和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等参与,以专业化、团队化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一体化联动解纷止争。该县围绕群众“最多跑一地”,建立“点单”“约单”“派单”工作机制,群众通过一体查询机,既可以选择全县信得过的调解“能人”,也可以约定时间到县综治中心调解,对涉及耕地、林地、宅基地等需要现场勘验化解的矛盾纠纷,还可以申请由县综治中心统筹调派专家上门调解,通过提供解纷“双向”选择,实现了群众“少跑腿”目标,提升了化解质效。
■ 从“心”入手解疙瘩,开出事心双解“新处方”
志丹县坚持用好“心润红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品牌,充分发挥舒心解压室功能作用,助力矛盾化解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提质增效。
一杯清茶舒心气。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围绕矛盾纠纷化解事前、事中、事后,提供全周期情绪疏导、舒心解压服务,通过与当事人喝茶、聊天、拉家常等方式,以茶暖人心、说人生、述纠纷、讲委屈、解心结,评估当事人心理状态,确保实现“事心双解”。一场观影平怨气。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分类整理央视《今日说法》、陕台《我是法律明白人》《帮忙有一套》等典型案例80部,在与当事人喝茶聊天中,“对号”播放当事人相似案例视频,引导当事人平怨气、明事理、找法理,理性平和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一次“润心”消戾气。针对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态失衡、关系失和、性格偏执或扬言报复他人的当事人,综治中心统筹安排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重构、理智分析、情绪发泄等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消除或减少负面情绪,同时为重点人员风险等级研判、落实服务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今年以来,全县通过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154起,化解148起,化解率96.10%,诉讼案件同比下降6.1%、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0.3%,未发生因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重点人员服务管理不到位引发的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