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通讯员 黄渊琦
“多亏了你们啊!这笔钱可真是帮了大忙啊!”7月26日,当接到检察官的回访电话后,王某感激地说。一个多月前,连同王某在内的18位农民工陆续收到了国家司法救助金,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检察官,我带着村里人在生态园干了一个多月的活,一分钱没拿到……现在,我都没脸回村了。”今年3月16日,44岁的程某冬拿着法院调解书和执行裁定书来到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求助,“近万元的工资被拖欠,家里老人的药费和孩子的书本费还没有着落,可愁死我了。”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深深的焦虑。
通过程某冬的讲述,临潼区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主任张军强了解到,程某冬的困境并非个案,还涉及另外17位农民工。这18位农民工主要来自临潼区北田、任留两个街道的村子,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2024年3月至4月间,经同村人介绍,这18位农民工到临潼区某生态园打零工,时薪15元,可完工后,总计4.07万元的工资却石沉大海。2024年8月,他们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起诉至临潼区法院,拿到了调解书和执行裁定书。然而,包工头失联,其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农民工的权益难以兑现。
临潼区检察院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法院,深入走访后,发现这18位农民工中67岁的张某良是孤寡老人,靠低保和打零工维持生计;69岁的王某,一家5口仅靠儿子打工生活,为贴补家用,他年近古稀仍下地劳作;张某凤与丈夫、姐妹一同在生态园打零工,可一分钱的工资都没拿到手……微薄的收入、脆弱的家庭抗风险能力,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顿。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行动的号令。面对这18个家庭的困境,临潼区检察院迅速响应,立即启动了司法救助程序。在对每位农民工情况的审查过程中,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外出务工,不在家;有的对上门检察干警的身份存疑,拒绝配合;有的居住偏远,给走访调查带来难题……虽然困难重重,但检察干警们没有放弃。他们积极联合当地司法所、村干部,电话沟通、上门走访,最终,分散在4个街道、多个村落的18位当事人全部找到并完成审查核实。
为了高效办理,检察干警主动上门,把提前制作好的申请表格和材料清单按村组分好,选定一个代表先行传达信息,随后,在任留街道司法所设立临时办公点,组织集中办理。对于那些高龄或行动不便、难以抵达办公点的农民工,检察干警便带着材料、印泥,直接走进他们的农家小院、田间地头。4月14日,老王正在自家菜地忙活,干警姚磊半蹲在田埂边,用方言逐项解释表格内容,指导他填写、签名、按手印。“以前跑城里,晕车不说,还不知道找谁。这下好了,家门口就把事办了!”4月16日,在司法所临时办公点,张某凤在检察干警指导下填好表格,连声道谢。
时间紧、任务重。检察干警优化流程,集中审核、批量处理,4月底,18位农民工的司法救助申请全部获批。
6月3日,国家司法救助金全部发放到位。程某冬长舒一口气:“压在心口的石头,终于轻了。”
6月16日,一堂“法治小课堂”在临潼区任留街道开讲。张军强聚焦农民工最关切的问题:“打零工,哪怕一天,也要记清楚干了啥活、谁让干的,最好留个凭证!”“签合同怕麻烦?最简单的‘白条子’,写清楚姓名、日期、工钱,双方签字按手印,一样管用!”“遇上欠薪,别干等,劳动监察、法律援助、检察院12309,都能帮上忙!”村民们听得格外专注,还提出许多问题,检察官一一进行解答。
“以前不懂法,吃了哑巴亏。以后知道了,得多留个心眼!”张某凤听完普法课后感慨道。
“司法救助,就是要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临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吴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