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红海 通讯员 净俊
近日,岐山县人民法院妥善审结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受到当事人一致赞誉。
原告公司与被告甲公司签订仓储合同,约定由甲公司对原告公司的货物进行仓储和配送。后在未经三方实物盘点的情况下,甲公司通过系统数据移交的方式,将原告公司货物转移给被告乙公司,被告乙公司继续进行货物的仓储与配送。因原告公司进入强制清算阶段,清算组将甲公司和乙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按照系统移交清单的货物数量及型号返还仓储物。被告乙公司则提起反诉,要求原告支付仓储服务费。
实际仓储物的数量及型号均不清楚;被告乙公司接手后已配送的货物数量、型号、价格均未统计,对剩余的仓储物的数量、型号也不清楚……这些难题,让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为进一步查明案情,承办法官化身“库管员”,前往货物存放地点,对剩余货物进行实物盘点。盘点现场,涉案公司的代表被法官认真、负责、细致的工作态度所感染,暂时抛开矛盾争议,纷纷帮忙一起清点货物。最终,库存的上百个品种、几万件货物被逐一盘点清楚,并由涉案三方代表详细记录在册。
货物盘点完毕后,为尽快查明仓储费用,承办法官化身“外调员”,与购买该批产品的两家公司联系,调取了承揽合同及其产品价格。随后,承办法官又化身“统计员”,对涉案货物进行分条列项、整理成表,为案件妥善化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经过承办法官细致工作和悉心劝解,涉案三方对仓储货物数量和型号、仓储费用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我们为你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作风点赞,你们化解了我们的老大难问题,谢谢你们。”纠纷解决后,当事三方代表纷纷向承办法官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