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大鹏 通讯员 吉慧莉
“我们创新构建文化‘寻保传’三维体系,就是要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断裂的文脉‘连’起来。通过检察履职将司法保护端口前移,既破解了‘重打击轻预防’的传统治理困局,更探索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新路径。”4月29日,在南郑区人民检察院文化长廊前,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郭文安指着墙上的革命遗址分布图对记者说道。
在南郑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青砖黛瓦的红军旧址静立山间,斑驳的标语镌刻着峥嵘岁月。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检察院以“寻历史印记、保革命根脉、传信仰之火”为使命,以创新之姿、务实之举,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检察力量。
南郑区检察院将党建工作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为文化“寻保传”工作注入了红色动力。该院精心组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检察干警深入各类遗址遗迹进行实地寻访。在龙岗寺遗址的探寻中,干警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跨越千年的文明脉络;在中共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纪念馆的参观中,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干警的心灵。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提升了干警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更让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深深融入到检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在寻访方式上,南郑区检察院独辟蹊径,采用点面结合的策略,用心用情挖掘文化宝藏。该院聚焦南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一处处古迹为切入点,辐射带动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全面学习。米仓道定波桥,这座承载着160多年历史的古桥,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川陕红色交通线南郑驿站,犹如一部鲜活的革命史书,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干警们在寻访过程中,深入挖掘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深刻体悟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案件办理方面,南郑区检察院充分发挥“四大检察”职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刑事检察重拳出击,严厉惩治危害革命文物安全的犯罪行为;民事、行政检察精准发力,依法办理涉革命文物保护的裁判和执行活动监督案件;公益诉讼检察积极作为,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在宏济宫修缮维护方面,南郑区检察院主动作为,与文物管理部门、乡镇政府密切沟通协作,及时发出检察建议,成功争取到229万元的文物保护维修资金,推动了宏济宫的全面修缮,让这座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南郑区检察院多措并举,营造浓厚的文化保护氛围。该院组织干警撰写心得体会和办案札记,将寻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文字,通过真实案例展现检察工作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交流研讨,分享经验、凝聚共识,不断提升干警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该院积极培树典型案件,通过多渠道宣传展示文化“寻保传”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创新举措,吸引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此外,南郑区检察院还积极与其他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形成了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该院与法院携手发出全市首例文物《司法保护令》,为米仓道定波桥的保护构筑了坚实的司法屏障;与文物部门就川陕红色交通线南郑驿站等文物保护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共同解决了修缮、设置保护标志和保护界碑等难题,实现了文物保护的协同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