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大鹏 通讯员 秋军 王亮
“我们培养公益诉讼干警既能规范执法、稳妥维持现场秩序,又能娴熟操作专业设备、精准完成证据固定。这样一支‘警技合一’复合型人才队伍,正以‘1+1>2’的办案实效,为公益诉讼工作注入新动能。”9月3日,洋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
近年来,面对公益诉讼案件专业性强、风险高、保障难等现实挑战,汉中市洋县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司法警察+检察技术”一体化融合机制,通过机制创新、能力重构与装备整合,形成公益诉讼取证领域的“洋县经验”,让法律监督更具效率与温度。
机制创新:从“单一职能”走向“协同作战”。2023年以前,洋县检察院曾面临司法警察编制少、警务技能难融入日常法律监督工作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院全面推行“警技合一”工作模式,开启人才培养与职能融合新路径。一方面,该院对部分司法警察开展警务与取证技术双向培训,内容涵盖执法规范、航拍操作、快速检测等,着力提升干警综合执法能力;另一方面,建立“编队管理+专业指导”双轨机制——干警日常管理由司法警察大队负责,业务技术则由检察技术部门全程指导,确保能力培养与实战需求紧密衔接。机制落地后,干警们跳出“单一职能”局限,成长为既懂执法、又精技术的多面手。在公益诉讼调查中,他们可同步开展航拍取证、快速检测、秩序维护等工作,实现“一次出动、多项成果”,取证效率与现场应对能力大幅提升。
装备创新:便携勘查箱,打造“移动实验室”。人才能力提升的同时,洋县检察院更注重“硬件”支撑,自主配备“公益诉讼现场勘查箱”,推动取证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这款勘查箱集执法记录、快速检测、采样存储等功能于一体,将原本分散的取证工具整合打包,方便干警携带。它不仅减少了因多次往返、设备零散导致的证据遗漏或污染风险,更像一个“移动中的微型实验室”,让现场快速检测、规范采样成为可能,为公益诉讼调查取证提供坚实装备保障。
实效凸显:“一人多能”重塑办案形态。如今,“警技合一”模式的成效已在实战中充分显现,技术人员具备了警务执行力,能在复杂现场稳住秩序;司法警察掌握了关键取证技能,可精准固定核心证据,二者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系统作战”合力。这一转变,有效克服了传统办案中职能分散、响应迟缓、协同成本高的难题。在多起公益诉讼案件中,“警技合一”干警快速抵达现场、规范开展勘查、高效固定证据,为案件办理赢得宝贵时间,也让洋县检察院的公益诉讼工作焕发出新时代法律监督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