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昆
法治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政府是构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主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经过实践,法治政府的质效发挥更加明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氛围更加浓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深刻领悟法治政府建设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入新时代,纵观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改革的步伐行稳有力至关重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体系中,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脉相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政府发挥的作用如何,群众最有话语权。政府在法治建设中承担着“示范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期待既是群众对其的希望,也是政府在传播法律过程中通过努力所达到的效果,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来看,符合“推己及人”的朴素哲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群众关注的视角不断增强用法治保障群众利益的举措,从而达到群众期待的回应。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在于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法治政府充分体现了为党和人民解忧的意志。我们党依法办事,且宪法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通过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全民普法,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实现法治社会,从而促进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用法治思维推动政府作用更好发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党领导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大幅优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普遍提高;加强宪法法律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效能逐渐显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提升。
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这一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法治政府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作用,明确了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定位和主责。政府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在行政执法等领域是具体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无论是带头维护法律权威,还是推进严格依法行政、树立政府公信力,都离不开法治思维的有力支撑 。
法治思维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实践运用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坚持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各级党政负责人要以上率下,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政府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面对热点敏感事件,要在坚持调查真实性的基础上依法办事,加强府院联动,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摒弃执法“一刀切”,为维护群众利益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法治政府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六尺巷”典故内核与新时代“枫桥经验”一脉相承,都传递着谦和礼让、无诉无讼的精神。在提升源头治理水平上,各地要整合资源力量,加快完成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力争使矛盾纠纷化解于当地、化解于诉前,对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也是有益探索。
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法治政府建设最终靠过硬的干部队伍来践行法律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刀刃向内狠抓政法干部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从“关键少数”到“广大党员干部”的自我革命。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政治+业务”等方式,加强对政法干部的培训辅导,筑牢思想意识,提升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民族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征程中,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汉中市汉台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