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2.3万余件业务就近办理、95%纠纷成功调解——

扎根西安未央的133个“平安前哨”

  陈杰钢 通讯员 王淼仙

  “以前办居住证得跑派出所,现在警务室就在小区门口,十几分钟就搞定了!”9月1日,家住西安市未央区锦园社区的王女士拿着刚办好的证件,对家门口的警务室点赞道。这温暖一幕,正是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以133个社区警务室为支点,深入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生动缩影。如今,这些遍布辖区的“会客厅”,不仅是守护平安的“前哨站”,更是服务群众的“暖心屋”,在调解纠纷、便民服务、警社共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门口”的警务室

  “派出所主防,关键在‘防’,核心在‘近’。”公安未央分局大明宫派出所所长赵暄介绍说。为打破传统警务“坐堂办公”模式,公安未央分局将133个警务室直接建在社区门口、居民楼下,每个警务室配备1名社区民警、1名辅警及多名社区治安协理员,实现“一区一警、一警一团队”配置。这些警务室不仅承担治安巡逻、隐患排查职责,更把“便民服务窗口”搬到了群众身边。

  在景家社区警务室,民警童子龙的“便民服务包”成了居民口中的“百宝箱”。包里装着居民服务指南、反诈宣传手册、应急药品,还有为老年人准备的老花镜。“童警官,我家孙子要上小学,需要开居住证明,该怎么弄呀?”9月1日,面对居民张阿姨的咨询,童子龙一边拿出表格耐心讲解填写规范,一边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核实信息,当天下午就把办好的证明送到了张阿姨手中。

  此外,各警务室还结合社区特点推出“定制服务”:针对上班族推出“周末预约办”,针对老年群体提供“上门办”,针对商户开展“集中办”。截至目前,133个警务室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业务2.3万余件,上门服务8000余次,群众满意度达98.6%。

  矛盾调解“零距离”

  “多亏了王警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调解,不然我们的邻里关系就彻底僵了!”说起前不久的漏水纠纷,未央区绿地香树花城社区居民刘先生仍十分感激。此前,刘先生家卫生间漏水导致楼下住户天花板受损,双方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社区警务室民警王昱博得知消息后,立即联合社区协理员、物业工作人员及退休法官组成“调解小组”,多次上门查看漏水情况,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刘先生负责维修漏水管道并赔偿楼下住户维修费。

  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133个社区警务室均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法律顾问、退休干部等力量,组建“1+N”矛盾调解队伍,针对邻里纠纷、物业矛盾、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采取“现场调解+跟踪回访”模式,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今年以来,未央公安通过警务室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6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此外,各警务室还定期开展“平安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商户负责人等共同讨论社区治安问题,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例如,在未央湖街道长庆湖滨花园社区,民警通过“平安议事会”了解到“小区周边夜间路边摊增多,交通不便”问题后,立即联合交警、城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规范路边摊摆放,赢得了居民一致好评。

  红色传承聚合力

  9月2日,公安未央分局二府庄派出所社区民警联合社区开展“走访慰问抗战老兵,聆听红色故事”活动。

  “爷爷,您当年在战场上怕不怕?”在军休所社区93岁的抗战老兵张爷爷家中,社区民警和社区志愿者送上日常生活用品等。听着老人讲述“子弹擦着耳朵飞过,战友们都往前冲,没人退缩”的抗战经历,在场人员都红了眼眶。

  此次走访中,社区民警将老兵的红色故事整理成册,通过社区宣传栏、居民微信群传播,并邀请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兵开展“红色讲堂”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传承爱国精神。“通过警务室这个纽带,让居民近距离接触英雄、了解历史,不但能传承红色基因,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公安未央分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从“家门口的警务室”到“零距离的服务网”,从“矛盾调解的主阵地”到“红色精神的传承站”,未央公安以133个社区警务室为基础,构建起“预防为主、服务为先、警社共治”的基层治理新体系,让平安更有温度、服务更接地气。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法院
   第04版:检察
   第05版:公安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平安
   第08版:视觉
扎根西安未央的133个“平安前哨”
吴起“保全+调解”力促案结事了
温情在身边守护“不打烊”
图片新闻
澄城靶向整治交通秩序
乡音解心结服务“零距离”
山阳:先行调解让“烦心事”变“顺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