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钢 通讯员 栾帅
“自从未央宫法庭编撰并发放了‘法释未央’案例汇编作为指导,现在我调解矛盾纠纷时感到得心应手。”9月12日,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未央宫人民法庭驻庭调解员刘安林接受采访时说道。
8月初,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未央宫人民法庭依托人民法院案例库,结合社区常见矛盾纠纷实际情况,针对性编撰了“法释未央”案例汇编,指导辖区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
未央宫法庭党支部立足职能职责,于今年4月创新打造集党建、文化、法庭建设于一体的“法释未央”特色党建品牌。该品牌内涵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以法为根本,依托“‘未’法而来·法官释法”法治文化品牌,深度融合党建工作与审判工作,持之以恒开展释法明理,积极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互促互进。
纵向搭建“一核多擎”体系
在阵地建设方面,未央宫法庭与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共同合作,精心打造集“人民司法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和“法释未央”党建文化展示区于一体的沉浸式释法明理阵地,实现党建与法治宣传的深度融合;同步设立党代表工作室和党建活动室,建立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持续优化司法作风和工作方法。
在队伍建设方面,未央宫法庭创新构建“党员先锋法庭”,通过设立季度评选制的“党员示范岗”,选拔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干警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优化审判流程和提升审判质效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机制创新方面,未央宫法庭明确了在党建引领下各环节审判工作释法明理的内容标准、方法要求、责任主体和考核评价办法,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理念有机结合,通过分层递进的解纷方式,推动释法明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释法明理工作政治方向正确、价值导向鲜明。
横向延伸“一心多元”载体
未央宫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与辖区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建立“三方联席”制度,形成“三方联动、双向互通”工作模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搭建诉前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平台,对重大疑难纠纷开展联合调处,推动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实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目标,切实打通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
与此同时,未央宫法庭与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党支部、草滩街道办事处机关第三党支部、未央宫街道阳光台社区党支部签订了《党支部共建协议》,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通过专业指导、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针对社区多发纠纷,未央宫法庭建立“党员法官+社区书记+社区调解员”联动释法机制,选聘15名社区书记担任“释法说理明白人”,并定期开展座谈梳理纠纷类型。针对典型纠纷,党员法官与社区书记、社区调解员深入居民家中、社区活动中心开展联合调解,多角度阐释法理人情,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让释法明理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融合发展“一精多专”服务
未央宫法庭积极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司法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该院打造多种普法模式:常态化开展面向大众的普法宣传活动;选取赡养、相邻关系等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进社区(乡村)活动,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应街道社区及村组邀请,上门提供“订单式”普法服务,切实提升普法实效性。
加强多元解纷力量建设,未央宫法庭开设“法释未央”移动课堂,并推动课堂进社区,通过开展“释法说理明白人”、特邀调解员业务培训会,采取庭审观摩、讲座培训等方式,重点提升该院法官干警运用“家常话”说“法理情”的能力,让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未央宫法庭还以传统文化资源为纽带,精心建设了“诺千金”“睦亲邻”“和为贵”等6家汉文化主题调解室,将法治精神融入基层治理,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未央宫法庭党支部持续以党建引领司法业务,以释法明理凝聚共识,以高质量党建品牌实现党建与多元解纷、普法宣传、社会治理等工作的深度融合,持续激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