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临潼:织密治理网 守护万家安

  临潼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耐心接待前来咨询的居民。

  高博 摄

  高博 通讯员 周青

  “1小时前还愁得没办法,1小时后工资就有着落了!”8月28日,在西安市临潼区综治中心的法官接待室里,农民工小李攥着刚刚到手的工资,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一个电话、一场调解,前后不过60分钟,一场困扰他多日的劳动纠纷圆满化解。

  这样高效便民的场景,在临潼区综治中心已是常态。今年以来,该中心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9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88%。数字背后,是一场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临潼区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将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人社等18个部门的职能深度融合,建立“信息互通、风险共防、问题共解”联动机制,打造“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真正让群众解决矛盾“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一站式”解纷:效率与温度并存

  “我在一家饭店打工,老板却拖欠我的工资一直不给,我该怎么办?”在临潼区综治中心,王某很快见到了值班法官。法官当场联系饭店老板,释法说理、耐心沟通,老板承诺2小时内结清工资。

  法官不再只是在法庭上敲法槌,而是主动下沉、靠前服务。临潼区综治中心常设法官接待室和调解室,“1名法官+2名书记员”的团队就地提供咨询、立案、调解、司法确认等全流程服务,将司法职能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预防延伸。针对农民工欠薪、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常见问题,法院还联合社区、物业、行业协会等开展入户走访、就地化解,把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让矛盾化解在早、在小。

  上门司法:服务下沉暖民心

  今年3月,临潼区检察院接到程某冬的求助,包括他在内的18名平均年龄59岁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4.2万元。虽然手握法院调解书,但包工头早已音信全无。这笔钱,是他们的看病钱、糊口钱。检察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联合司法所、村干部,历时1周,横跨4个街道18个村,将所有当事人一一找到。考虑到他们年事已高、出行不便,检察官携带申请材料和印泥,上门办理司法救助手续,将审批发放周期压缩至20天,将救助金全部发放到位。

  如何让群众少走弯路?一场“法治小课堂”在任留街道开讲。办案检察官用方言讲解如何保留务工凭证、如何追讨欠薪。老人们听得认真、问得仔细:“包工头跑了找谁?没签合同怎么办?”“以前不懂法吃了亏,以后得多个心眼!”村民张某凤说。

  联动攻坚:多元共治破难题

  在建好用好区综治中心的同时,临潼区以“实用、高效、便民”为原则,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深入推动22个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街道综治中心设置信访接待区、综合调解室、法官工作室、法律服务站、心理服务室等区域,统筹街道矛盾纠纷调解力量,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派员入驻,强化法治引导、规范调解程序、突出源头预防,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预警器”和“减压阀”。

  今年6月,徐杨街道出现一起因私自迁坟引发的家庭纠纷,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街道综治中心即刻响应,村委会迅速摸清情况,“五老”调解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用乡音乡情软化心结,法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则硬化底线,厘清法律责任。经过20余天的情感疏导与法治教育,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多亏你们联合调解,要不然我们这纠纷还不知道拖到啥时候去了……”当事人周某在送上锦旗时说道。

  在另一起征地拆迁补偿纠纷中,综治中心深入摸排后发现,问题根源并非政策不公,而是家庭内部矛盾。通过“五老”介入、多方协调,最终促成信访人与亲属和解。

  在临潼,综治中心犹如一座桥,巧妙连通法理与人情;犹如一扇窗,清晰映照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更像一个信任枢纽,高效汇聚多部门协作力量,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正义最质朴的向往。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聚焦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第04版:法院
   第05版:公安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检察
   第08版:平安
优服务办实事 强机制促善治
临潼:织密治理网 守护万家安
长安引镇:深耕责任田 筑牢平安基
鄠邑:锚定民生事 绘就和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