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钢
“在全市率先同步启用区、街两级综治中心;创新探索‘访调一体化’新模式;整合资源,优化机制,推动综治力量下沉……”9月8日,鄠邑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王亚妮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
今年以来,西安市鄠邑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从硬件和软件上进一步完善综治中心功能,推动基层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反映问题“最多跑一地”,切实筑牢基层治理平安基石。
区街联动织网络
8月7日,拿到工伤认定的王先生感慨地说:“原本以为办起来会非常麻烦,没想到在综治中心帮助下,这么快就解决了。”
今年3月,王先生在西安某项目工地务工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右股骨颈骨折。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不但未依法为王先生申报工伤,而且还与王先生就赔偿问题发生纠纷。王先生无奈向综治中心求助。了解情况后,鄠邑区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动协调机制,召集多部门与施工单位进行协商,释法说理,化解矛盾。最终,王先生顺利拿到了工伤认定。
坚持“集约整合、功能齐备、区街同步、高效节约”原则,鄠邑区仅用45天便完成区街两级综治中心建设并同步启用,破解了基层治理“力量分散、机制不畅”难题。在改造升级办公场地的基础上,综治中心打造了“1+5+7”“一站式”治理平台,即1个接待大厅,信访接待中心、网格化指挥中心等5个子中心以及7大功能区,可办理信访接待、法律服务、矛盾调解等业务,同时设立了云视频室为群众提供线上服务。区级综治中心还吸纳29个职能部门以“全员入驻+派员常驻+应需进驻”模式参与,引入群团调解室、律师调解室等社会力量,整合纠纷化解合力。
闭环管理解难题
鄠邑区积极构建“访调融合、全链条化解”工作体系,确保矛盾纠纷高效处置。在受理环节,综治中心通过“线上收、干部访、窗口接”多维方式,受理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在流转环节,综治中心建立完善“访调对接”机制,对一般性矛盾纠纷或初信初访优先引导调解,调解不成或当事人拒绝调解的,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定途径解决纠纷;对于进入调处环节的纠纷,综治中心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办理”,对调解成功的及时签订协议并予以司法确认,对调解不成的,提交信访联席会议提级办理。
为压实责任,鄠邑区还建立了研判预警、协调调度、跟踪督办等机制,实行“每日碰头、每周会商、每月研判”,及时预警重大风险;对复杂矛盾纠纷组织专家联动调处,对疑难问题通过联席会议、区级领导包案提级办理。此外,鄠邑区还明确“简易纠纷30日内办结、复杂纠纷60日内出具调解方案”,严格落实回访制度,防止矛盾反弹。甘亭街道综治中心推行“受理-分流-处置-反馈-回访”5步闭环管理,创新“三色督办令”,按事件紧急程度分别要求3日内、24小时内、即时处置。五竹街道综治中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完善快速响应和双向反馈机制,确保指令畅通、处置高效,还将考核作为提升工作实效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案结事了”获赞誉
鄠邑区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挺在信访前”,积极探索访调“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全链条办理”方式方法,将综治中心与信访局在场所、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整合,安排区级领导每天坐班,现场办公。
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灵活运用调解手段,既帮助困境企业纾困解难,又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双赢”;综治中心调解员多方协调,仅用1周时间为市民解决纠缠数月的工伤认定问题;12309检察服务工作站运用“简易公开听证+专业释法说理”机制,督促加快民事再审案件审理,妥善处理房屋买卖纠纷,赢得群众点赞。
群众矛盾纠纷的成功处置,不仅维护了社会和谐,更彰显了鄠邑区基层治理的法治温度与人文关怀。据了解,区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639件,化解443件,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