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长安引镇:深耕责任田 筑牢平安基

  长安区引镇综治中心召开矛盾纠纷专题研讨会。

  通讯员 严霜双 摄

  本报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张黎

  在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这里有一个被群众亲切称为“群众贴心地、矛盾化解站”的地方——引镇街道综治中心。今年6月运行以来,综治中心以“规范为基、联动为翼、共治为要”的治理理念,破解大集管理、铁路沿线防控等基层治理难题,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受理群众诉求56件、办结率78%,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9起、调解成功率95%。

  打造“一站式”闭环服务

  “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综治中心一趟就能搞定,太方便了!”这是引镇群众在综治中心办事后的普遍心声。综治中心以“清单化、标准化、制度化”为核心,将规范贯穿运行全流程,梳理形成综治中心职责清单,明确党建引领、民生服务等7大类核心职能,统一标识标牌与服务流程公示,让群众办事“一看便知、一查便懂”;同步建立“登记—筛查—分流—处置—反馈—归档—回访”的闭环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群众办事平均耗时大幅缩短。

  针对引镇大集人流密集、纠纷多发的特点,综治中心组建由常驻民警、市场监管专员、金牌调解员构成的现场处置组,在集市专人值守、即时响应,确保消费纠纷、摊位摩擦等问题“快接、快调、快结”;出台引镇街道综治中心日常管理制度,细化专职网格员、金牌调解员等岗位职责,“每日一记录、每周一汇总”成为工作常态。每周由街道政法委员牵头,召集入驻单位、片区负责人、12345热线负责人召开工作例会,集中研判治安稳定、矛盾隐患等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召开例会25次,排查化解潜在风险63处。

  部门联动协同治理

  引镇街道综治中心打破条块分割壁垒,以“中心吹哨、单位报到”为核心,构建“部门联动、路地融合”的协同治理格局。

  综治中心推动公安、司法等核心部门常驻,法院、检察院联络员轮驻,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单位按需随驻,实行“首接负责、全程跟踪”制度。今年7月,一商户与顾客因商品质量问题发生冲突,综治中心调度值班民警维持秩序、金牌调解员现场调解、市场监管专员检测商品,1小时内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针对集市周边占道经营难题,综治中心统筹城管、市场监管、街道执法队开展“联合清障”,规范30余个摊位,彻底打通拥堵痛点。

  针对辖区铁路线长、沿线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综治中心创新“路地融合”模式:成立由街道政法委员任组长,铁路派出所、车站、沿线村庄等多方参与的联防领导小组,签订联防责任书,明确“信息共享、隐患共查、应急共处”责任;铁路公安入驻综治中心设立调解室,“路地网格员+铁路护路员”联合巡逻。今年以来,已开展清障行动5次,清理违规堆放物20余处,劝阻横穿铁路行为30余次,实现铁路沿线“零事故”。

  构建全链条矛盾化解体系

  综治中心以金牌调解员为骨干,融合“两代表一委员”、执业律师等力量,构建“源头预防-前端调解-末端化解”全链条矛盾化解体系,让基层治理兼具专业深度与民生温度。

  金牌调解员联合“两代表一委员”开展“法治微课堂”,围绕商户纠纷、邻里矛盾等高频问题,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普及民法典等法律知识。“两代表一委员”依托接待专区收集群众意见,推动解决大集公厕不足、铁路沿线照明缺失等民生问题,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面对复杂矛盾纠纷,“金牌调解员+两代表一委员+驻街单位联动”机制显威力。某小区居民因停车位权属问题引发冲突,金牌调解员张建忠联合司法所组织听证,人大代表全程监督,依据民法典提出“错峰使用+产权明确”方案,3天内促成和解;集市上,两家商户因摊位界限争执,调解员调取规划图,邀请市场监管部门测量、政协委员疏导,最终达成“共享区域、互不干扰”协议。

  从“一站式”服务的便捷高效,到多部门联动的协同发力,再到全社会共治的温情暖心,引镇街道综治中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模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着“引镇智慧”。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聚焦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第04版:法院
   第05版:公安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检察
   第08版:平安
优服务办实事 强机制促善治
临潼:织密治理网 守护万家安
长安引镇:深耕责任田 筑牢平安基
鄠邑:锚定民生事 绘就和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