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從熇 孔庆涛 本报记者 李煜
“李法官,我们矿井又开工了,感谢法院!”8月25日,某矿业公司经理胡某兴奋地给山阳县人民法院法官李传宏打来电话。
4个多月前,一场标的额7750余万元的合同纠纷导致矿井“停摆”。最终,经过山阳法院实质性化解纠纷,企业又重新走上正轨。
实地调查 庭审鏖战
今年初春,一股寒流笼罩着山阳某矿区。4月8日,山阳法院受理了一起标的额为7750余万元的合同纠纷案——原告某开发公司山阳分公司起诉某矿业公司。数字背后,是一场远比账面更复杂的危局。
“问题不解决,你们就别想开工,一块矿石都别想运出去!”因双方合作账务纠纷,原告公司投入的巨额资金“悬空”,愤而派人“驻扎”在被告公司矿井。锈迹斑斑的铁门挡住了运矿车的路,矿石开采被迫全面瘫痪。
被告企业瞬间陷入绝境,公司生产“停摆”,现金流枯竭,数百名矿工的工资被长期拖欠。而这并非两家企业的存亡之战:上游供应商望眼欲穿的货款、下游产业链“嗷嗷待哺”的原料供应,以及数百个矿工家庭赖以生存的饭碗……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把来龙去脉摸透,公正就无从谈起!”李传宏带领团队开启调查。
办案团队与原、被告及代理律师逐一恳谈,梳理合同履行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精准捕捉双方核心诉求与根本分歧。李传宏敏锐地发现原告总公司的重要性,依法追加其为第三人,并星夜兼程奔赴总公司所在地,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账册中。
为了查清案涉矿井实际情况,李传宏换上厚重的矿工服,戴上安全帽和矿灯,深入案涉矿井幽深的巷道实地勘查,了解开采流程,观察设备状况,为后续的案件处理打下事实根基。
5月12日,该案在山阳法院第五法庭开庭。双方律师激烈辩论,证据繁多。庭审从14时30分鏖战至21时40分,耗时7个多小时。李传宏如同经验丰富的舵手,始终紧扣争议核心,精准引导举证质证,把控着激烈交锋的节奏,让繁杂的案情在法槌声中逐渐明朗。
庭审结束,原告总公司法定代表人江某激动不已:“我在其他省份处理过同类纠纷,经历一审二审再审,筋疲力尽也没个结果!本对这次庭审没抱太大希望,可今天的庭审,李法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层层剖析,直击要害!太专业了!”
破局重生 寻“最优解”
庭审落幕,办案团队兵分两路:一路挑灯夜战,在海量证据中抽丝剥茧,严谨撰写判决草稿;另一路则马不停蹄,以“调解优先”为原则,孜孜不倦地探寻着能兼顾各方、通向共赢的“最优解”。
“原告7750余万元的诉请中,部分主张证据支撑不足,前期调解期望过高。”
“被告虽认可部分欠款,但受困于账面严重亏损,根本无力一次性清偿。”
合议庭成员各抒己见。
李传宏说:“被告破产,原告胜诉权益成‘空头支票’,工人工资、供应商货款等纠纷会引爆,连锁反应不堪设想!商事审判不能只算冰冷的‘法律账’,更要算温暖的‘民生账’、长远的‘发展账’。”
办案团队果断调整策略,从“保企业生存”“安员工生计”“护社会稳定”三个维度与当事双方展开一轮轮推心置腹的沟通。
李传宏向原告分析证据瑕疵与未来执行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引导其回归理性,降低心理预期;向被告阐明恢复生产的紧迫性,敦促其拿出切实可行、分阶段履行的付款方案,这是企业唯一的生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数轮沟通协调,双方口风开始松动,调解方案不断趋近。6月24日,办案团队主动出击,赶赴西安与原告总公司敲定最终意见。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分7期支付原告保证金、分成款、借款等合计3550万元,原告收到首笔款项800万元后立即撤离矿井场地,自愿放弃其余全部诉讼请求。双方所有债权债务就此了结。
延伸服务 督促履行
签完调解协议的那天,李传宏没能松口气,心里还有担忧。被告能否按时付款?原告收款后是否真会撤场?若生变故,复工仍是泡影。
“暂缓送达调解书!履行在先,文书殿后!”李传宏果断决策,为企业合法权益加上“双保险”。随后一个月,办案团队化身“监督员”,紧盯被告付款进度。
7月21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首笔800万元被告一分不少全额汇入法院指定账户!
当天,办案团队赶赴现场,见证双方当事人完成财产清点与设备交接。直到确认最后一名原告方人员撤离矿井,现场彻底清空,法官郑重向各方送达了民事调解书,并协调财务部门以最快速度将800万元划拨至原告账户。
不久后,沉寂多时的矿区锣鼓喧天——矿业公司成功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盛大的开工典礼隆重举行。
案涉矿井深处,久违的钻机轰鸣声再次响彻山谷,宣告着一个企业的重生,一片区域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