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朝霞 通讯员 王琦
“钱分明白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往后我们还是一家人。感谢法官的调解!”8月21日,在三原县人民法院速裁对接中心调解室内,王女士签完调解协议后,紧紧握住法官的手,声音微微颤抖,满是哽咽。坐在对面的张大爷和老伴也轻轻点头,抬手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这场因81万元赔偿款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在法官刘娟的温情调解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事人之间的裂痕也得到了修复。
半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张某35岁的生命。作为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张某的离去,让这个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与困境之中。张某去世后,留下了年迈体弱、需要赡养的父母,全职在家悉心照顾两个年幼孩子的妻子,以及一笔81万元赔偿款。
伤痛尚未抚平,现实生活的难题却随之而来。王女士满心忧虑,担心孩子未来的教育和生活费用没有着落;张大爷和老伴则愁眉不展,发愁自己日后的养老和看病问题。由于双方在赔偿款分割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一致。无奈之下,王女士将公婆告上了法庭。
这起案件很快被分配到了三原县法院立案庭速裁法官刘娟的手中。
“这并非一起简单的财产分割案件。如果仅仅依据一纸判决,虽然能够快速结案,但亲情一旦撕裂,就很难修复如初。”刘娟认为,当事人的家庭已经遭受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不能再因为赔偿款的分割问题而让亲情彻底破碎。于是,刘娟决定从情、理、法多维度入手,展开调解工作,帮助这个家庭破镜重圆。
首次调解时,双方当事人情绪都十分激动,言辞激烈,互不相让。刘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倾听双方的诉求和委屈,给予他们充分表达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待双方情绪逐渐平复后,刘娟才开始细致地讲解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法律规定,两个孩子的抚养费共计28万元,这笔钱归孩子所有,由王女士代为管理,用于孩子今后的教育和生活。张大爷和李大妈的赡养费为18万元,这是用于保障二人的养老生活。而剩余的35万元,才是目前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
讲完法和理,刘娟又从家庭和睦的角度出发,让双方当事人明白:张某生前最牵挂的就是这个家,肯定最希望一家人能够彼此扶持,齐心协力把孩子培养成才,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
刘娟的一番话,情真意切,如同一股暖流,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都陷入了沉默,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随后,刘娟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当事人交流。她一方面对王女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点明老人刚刚经历丧子之痛,内心悲痛万分,而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日后还需要相互扶持;另一方面耐心劝导两位老人,提醒老人要体谅儿媳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经过3次调解,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开始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张大爷主动站出来,语气诚恳地说:“我们年纪大了,花不了太多钱,生活可以紧一点,多给孩子留一些,他们以后的路还长。”
王女士听后,十分感动。她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承诺道:“爸妈,你们放心,我会经常带孩子回来看望你们,咱们一家人永远都不分开。”
最终,在刘娟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剩余的35万元中,15万元归王女士,用于孩子的教育生活和家庭日常开销;20万元归老人,作为他们的养老资金。同时,赔偿款将由保险公司在20日内按照约定支付到位。
签字后,王女士贴心地为公婆递上热水。老人回应道:“孩子,以后要是有啥难处,一定要开口,咱们是一家人。”就这样,对簿公堂、关系紧张的一家人,终于又回归了亲情该有的温度。
“没想到法院不仅判得公道,更解开了我们全家的心结。”王女士感慨地说。
如今,赔偿款已全部到位,该案得到了圆满解决。